在日本傳統里,地震被列為日本人“最害怕的4個東西”之首。僅在20世紀,日本則遭遇過10次死亡人數超1千人的大地震,關東大地震更曾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正因如此,日本也擁有了世界領先的防災救災機制。雖然日本的經驗未必能被簡單借鑒,但在面對地震之時,日本人表現出的對科學的嚴謹與對生命的尊重,卻對我們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放棄精準預報地震,只作地震“預警”
全世界約有20%的地震發生在日本。2005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建立“全民危機警報系統”。這套系統由地面數字電視、手機短信、入室警報設備等多個媒介組成,當地震儀器監測地震的初期微動、并且震級到達4級以上時,預報就通過電視等媒介發送出去。
研究地震預測不如研究地震機理當地震來臨時,自救與“公救”并行
日本各縣的抗災志愿組織,定期會進行例行地震演習
兼職救援隊配合專職救援,居民先自救再“公救”
作為災害頻發的國家,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災害發生后,往往居民首先開始自救、然后是鄰里社區共救、最后才輪到政府施行“公救”。在地震發生時,兼職救援隊員往往是首先到達救災前線的人。
消防團是由公民自愿參加的組織,成員通過政府審查后,定期會被組織到消防學校接受培訓,合格者被頒發資質證,并獲得必要的設施和裝備。消防團成員平時依然有正常的工作,屬于應急救援自愿者,雖然不是專職的救援人員,但人數眾多,常常充當了防災和互助的骨干力量。不少日本的企業為了保護企業自身安全,甚至組建了自己的消防隊,在遇到緊急的情況下,他們也接受政府調遣。日本的明石市就有一支常設的1400人消防團,另外還有一個由家庭主婦組成的“婦女防火俱樂部”。
首相親任地震救援總指揮,行動始于震后6分鐘
在大型災害發生的時候,日本首相將設置“非常災害對策本部”,并親自領銜調度指揮。2003年,日本宮城縣東部發生7級地震,這一次地震救援的參與者向世界展現了“驚人”的一幕:震后6分鐘,首相官邸危機管理中心迅速成立對策室召開各部門緊急會議,指揮國土交通省、海上保安廳、總務省等部門開展工作;10多分鐘后,宮城縣警察總部直升機開始向首相官邸傳送災區圖像;1個多小時后,內閣防災大臣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政府救災措施 。
抗震減災常態化,每個人都“時刻準備著”
日本的“赤十字社”(紅十字會)負責人也是“中央防災會議”的公共機構成員之一,在地震救災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所小學校門口前,墻上有明顯的“指定避難所”的銘牌,上面用日文,韓文和中文寫明了用途和聯絡電話。2008年,日本文部省發布調查報告稱,超過4萬棟公立小學及初中的校舍抗震強度不足,占總數的34.8%。為此,日本政府決定動用國家款項,加大公立學校校舍的抗震工程。
官方定期公布最新地震動向研究報告
經歷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重創后,日本政府開始不定期發布基于科研成果的“地震報告”。這些報告由“中央防災會議”根據地震專家最新研究成果制定,繪出7級地震發生后,甚至還勾勒出地震可能造成的具體死傷受災情況、標明可能發生的海嘯最先淹沒的地區,和火災最容易發生的地區。近幾年,日本政府曾不斷提醒日本國民,在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內,隨時可能發生里氏7級地震。
紅十字會、媒體和電訊公司共同參與“中央防災會議”
負責向民眾公布預測報告的機構,是政府下設的最高決策機構——“中央防災會議”。這一機構的主席由日本首相親自擔任,成員由防災擔當大臣、內閣各部長、四家指定公共機構——包括日本電訊電話公司(NTT)、日本廣播協會(NHK)、日本銀行、日本紅十字會的負責人以及四名科學領域權威學者組成,專門負責制定全國防災基本計劃和審議有關防災的重要事項,其下設的“專門調查會”負責為會議出臺報告提供各種資料。
避難所“星羅棋布”,儲備引用水可供1萬人喝3天
在日本,公立中小學今兒公園是常設的應急避難場所,與日本大多數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比起來,用“星羅棋布”加以形容并不為過。位于日本近畿地區中部的明石市,面積僅5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萬人,卻有約42個應急避難所和10個防災公園。市內的每個應急避難所都由3名志愿者負責日常管理,在10個防災公園內都專門設置儲備倉庫和可供1萬人3天的飲用水的耐震型儲水槽,倉庫內儲備的專用防災食品保質期長達5年。
建筑物抗震要求持續更新,校舍避難所定期加固
在阪神大地震中,公立中小學曾經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里,為地震的幾十萬難民提供了安身之地。在日本人的理念中,學校體育館等設施能夠容納較多難民、周邊隔離帶又能防止一定程度防止火災等蔓延,是理想的避難場所,阪神地震之后,更加讓日本人對校舍避難非常重視。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就實施了“校舍補強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全國各中小學校進行全面的抗震檢查,不符合文部省(日本的教育部)最新抗震要求的學校需要立即進行鞏固性施工。
從1996年開始,日本政府把各類建筑的抗震基準提高到最高水準,要求除木結構住宅外,尤其是商務樓要求能夠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年。每一次地震以后,國土交通省都會組織力量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對《建筑基準法》的修改意見,阪神地震之后,這部法律已分別在1992、2000、2006年經過三次修改。
由于長期受地震騷擾,日本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幾乎都與防震有關,也正是這一特殊的生存條件,催生了日本龐大而細致的抗震系統。地震依然是人類面臨的龐大未知世界的一部分,雖然日本已在技術和理念上為我們做了很多有益的實驗,但在面對地震的每一個環節上,依然需要我們持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