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日本獲取全中國的資源以后,“就可以進而征服印度、南洋諸島、中小亞細亞以至歐洲。……大和民族在亞洲大陸顯露身手,掌握滿蒙的權利則為首要關鍵。”
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提出了著名的《田中奏折》,上述內容皆源自于該奏折。從18世紀90年代,本多利明在《西域物語》就開始竭力鼓吹入侵堪察加、庫頁島和滿洲,經過百多年的演化,日本鷹派的侵略思路在《田中奏折》得到了最為系統的闡述,其后也一直指導著日本各界軍政府的對華思路。
每當現在看到日本現在就一些很小的島嶼與周遍各國發生摩擦時,就不禁想起這份奏折,島嶼是小,拿到島嶼之后呢?總有田中的影子在晃動。對日本,一定要勿以其惡小而縱之。
二、汪氏南京政府成立后,日本將北平、上海、廣州等各地的外國租界及治外法權一應廢除。正是此舉迫使各國先后向南京或重慶表示承認,從而結束了慈禧太后、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都莫可奈何的“國中之國”的奇觀。
真正的歷史真是太發人深思了,租界公園門口“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竟然是侵略者摘掉的,對此,實在無語,唯搖頭。
三、“日寇侵略,國土淪喪,都是蔣介石的責任,重慶統治下的地區,由不得汪先生來賣,南京統治下的地區是日本的占領區,并無一寸土地是汪先生斷送的,相反只有從敵人手中奪回權力,還有什么國可賣?”
1946年4月16日江蘇高等法院開庭審訊汪精衛之妻陳璧君時,陳做出上述辯護。陳璧君所說的未必不是事實,但汪精衛在全國人民憤起抗戰、不惜毀家衛國之際,私自與日本人媾和也是事實。凡事皆有兩面,但如汪取小失大之舉,不可不戒。
四、“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此為日本、蘇聯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簽訂的聯合聲明內容。該條約告戒我們一個老道理,就算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經濟形式等等等等方面再怎樣契合,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赤裸裸的利益。
五、“司令,你也這么著了嗎?你也這么著了嗎?”
1942年2月12日上午,因漢奸叛變暗害,趙尚志死了。日軍叫來了已投降日寇的原東北抗聯第九軍軍長李華堂辨認尸體。
在審訊室里,李華堂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曾經非常崇拜的趙尚志司令。盡管有很多日本人跟著,他還是哭了,大聲喊:“司令,你也這么著了嗎?你也這么著了嗎?”他嚎啕大哭,被日本人強拉了出去。
東北實際上與日本人斗爭了14年(按年份算15年),在這抗日14年間,東北戰場上出現了難以計數的漢奸。以趙尚志為總司令的東北北滿抗日聯軍,也是漢奸不斷,從軍長到師長到普通士兵,什么級別當漢奸的都有。在趙尚志最后一次行動中,身邊帶的五人中,有兩人就是漢奸。
我們每個人如果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能冒著自己、家人的生命危險,幫英雄一把嗎?能不讓我們民族的英雄“也這么著了嗎?”
六、“咱們過去跟************一樣,今天跟這個,明天又跟那個,現在咱們'從’了'良’,嫁了個好丈夫,今后再偷人可不行了!”
吳化文字紹周,南十里李家村(今鐵民村)人,1920年投馮玉祥,后投韓復榘,升任師長;1943年投降日軍,任日偽第三方面軍上將總司令;1945年8月,被蔣介石改編,任軍長;1948年9月在解放濟南戰役中經過爭取,率部起義,1949年就是吳化文率部攻占了國民黨政權首都南京,把紅旗插在總統府上。后任浙江省人民政府交通廳廳長、省政協副主席。上述言語為吳投共之后對部下所語。
英雄一路坎坷,歷盡風波,卻逃不掉成仁的悲劇命運;偏是這種望風而動、處處投機“三姓家賊”過的有聲有色、全始全終,看看吳化文,再看看趙尚志,特別是想到趙尚志屢造黨內整肅,兩度被開除出黨,顛沛流離,臨死也未平反;吳化文卻見風使舵,在四房老婆的陪伴下,笑度晚年,真是英雄氣短啊。我的民族啊,什么時候能放手讓英雄揚眉吐氣、堂堂正正的去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啊!
七、“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鯨吞蠶食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沈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于平津,此三校實為中堅……”
以上是馮友蘭撰寫的“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的開頭,我在《抗日戰爭中的十大豪言壯語》一貼中已經收錄過,之所以再次提及,只是想強調一點,中華民族就算在武力上會遭到挫折,但中華文化必不會失敗,雖經九死,但必定能鳳凰涅磐,輝煌再起。
八、“……日本既處心積慮要征服中國,就應乘歐洲多事之秋,一舉把中國吞下。日本平時國防軍有二十個師團,稍一動員便可遞增至四、五十個師團。如果蘆溝橋戰事發動前夕,日本便動員全國,首批派遣三十個師團同時分途進犯。用閃電戰方式,主力由平漢、津浦兩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實行戰略上大迂回,占領蘭州,一舉切斷中、蘇的交通,并與沿隴海鐵路西進的部隊相呼應,夾攻陜西,占領西安,得隴望蜀,威脅成都。同時利用海道運輸的便利,向長江、珠江兩流域西進攻擊,與其南下的主力軍相呼應,使西南各省軍隊不能調至長江流域作戰,則占領凇滬、南京、武漢、長沙等戰略要地,既無異探囊取物。然后右路越秦嶺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三峽,入夔門,占重慶,左路經廣西,向都勻,入貴陽。一舉而占領中國各重要城市,將我方野戰軍主力摧毀,將零星游擊隊趕入山區,支解我們整體抵抗的局面,陷全國于癱瘓狀態,并非難事。到那時,我政府只有俯首聽命。等到大勢已去,縱使我們的極端主戰派也只好鉗口結舌。則以蔣、汪為首的反戰派和三日亡國論者自將振振有詞,率全國人民屈服于暴力之下了。然后,一俟德、意向外侵略,歐戰發展到頂點時,日本即可挾中國的人力物力向亞洲防衛力量薄弱的地區,進行狂風擄掠性的戰爭,則南進北進,均可游刃有余。如此,二次大戰結束的面貌,恐將完全兩樣了。”(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
每次讀抗日英雄李宗仁的這段事后分析,總是驚出一身冷汗,1937年如真發生這般情況,我等今日該是如何?1937年沒有發生的,以后就不會發生嗎?慎之、慎之。
九、取締、取消、引渡、樣、手續、的、積極的、消極的、具體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權力、義務、當事者、所為、意思表示、強制執行、第三者、場合、又、若、打消、動員令、無某某之必要、律、大律師、代價、讓渡、親屬、繼承、債權人、債務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損害賠償、各各、法人、重婚罪、經濟、條件付之契約、從而如何如何、衛生、文憑、盲從、同化……
1915年,一位署名“將來小律師”的作者在一本《盲人瞎馬之新名詞》的書中列舉了流行的日本新名詞五十九個。有少數除了歷史題材的作品中還能見到,如##、哀啼每吞書(哀地美敦書)之類,有個別詞匯現在已不大使用。但絕大部分我們至今還廣泛的使用著,并且早已成為現代漢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還是民國初年的粗略統計,如果現在再來做這項工作,結果會更令我們驚嘆。如:干部、代表、壓力、排外、野蠻、公敵、發起、旨趣、什么什么族、派出所、警察、憲兵、檢察官、寫真,……簡直俯拾皆是。
日語受漢語的影響更深,這連例子都不用舉了。兩個如此密切影響的國家,能和平共處才是兩國之福啊。
十、“如果實施賠償,負擔就會加在和那場戰爭一點也沒有關系的戰后世代身上。”
2002年9月,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同國會議員討論是否向受到侵華戰爭遺留毒氣戕害的中國人提供醫療援助時,竟深思熟慮地做如上表示。
之所以把這句話作為結語,是想增加一點警示意味,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競爭不過才拉開序幕,如此強鄰在側,如此沒有歷史感的強鄰在側,如此一直堅持在二戰中不是敗于我們,而是敗于美國的強鄰在側,同胞們,深思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