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銀行近期清售建設銀行股份不會對雙方戰略合作關系造成影響。”9月11日,建設銀行戰略規劃與股權投資部負責人再三向本報記者強調。
牽手八年后,曾被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視為中國銀行業“引資”與“引智”合作典范的“建行-美銀”模式,終將告一段落。2013年9月3日,美國銀行(BankofAmericaCorp.)選擇清空手中持有的建設銀行最后20億股H股,套現113億-117億港幣。
“美銀的退出標志著過去10年西方大銀行爭相投資中國銀行業的時代結束。”《華爾街日報》如此評論,無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美銀選擇退出建行,內因起了主導性作用,即面對巴塞爾協議Ⅲ之后更高的資本監管要求,美國銀行不得不多次減持建行股份,以補充自身資本。
換句話說,從2009年開始,高盛、美銀等國際巨頭選擇退出中國銀行業,與其說是對中國銀行業增長前景的看淡,不如說成其自身危機所致。
9月11日,建行內部人士詳細向本報記者講述建行與美國銀行八年合作始末。早在2011年9月,第一份戰略協議七年到期之際,雙方便續簽協議至2016年底,“考慮到當時美銀減持的問題,續簽協議不再與美國銀行持股比例掛鉤。”
美國銀行也向建行承諾,減持完全不是由于對建設銀行發展前景的擔憂,美國銀行將繼續保持雙方長期戰略合作關系。
從“無人問津”到30億美元美銀入股
建行股改引進戰投之時,一度身陷原行長張恩照受賄丑聞。2004年7月28日,建行成立了專項小組,向全球符合條件且對中國銀行業感興趣的20家機構遍發“英雄帖”,應者寥寥;最終,美國銀行有備而來,成為建行座上賓。
經過幾十輪激烈談判,美國銀行決定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入股建行,以25億美元代價買入約175億股股份以及一份認購期權,這包括從中央匯金公司手里購買9.1%的股權,同時美銀承諾于建行IPO時再購買5億美元新股。
30億美元入股建行,其加權平均價格為1.27元人民幣,相當于2004年凈資產的1.26倍。如果按期權行權價格計算(按照5年期貸款利率5.85%折現),加權平均價格相當于2004年凈資產的1.7倍以上。
建行之所以鎖定美國銀行,則在于美國銀行符合當時中央和建行管理層確定的戰投標準:具備一定的規模,在業務領域具備專長和領先優勢,同時,愿意向建行轉移技術和管理經驗,其中國戰略與建行無根本利益沖突。
2005年6月17日,建設銀行與美國銀行簽署投資協議的同時,簽署了為期7年的戰略合作協議。除了單方面輸出協議外,美國銀行承諾永不控股,持股比例不超過20%,并同意回避競爭。
“按照當時的戰略合作協議,美國銀行不得在中國境內從事零售業務。”建行戰略規劃與股權投資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其中就包括香港和澳門的零售業務,此舉為2006年后建行反向收購美銀亞洲部分埋下伏筆。此外,美方也不反對建行在美國設立分支機構或并購銀行。
2006年8月24日,建行宣布以總價97.1億港元收購美國銀行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美國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權,成立建銀亞洲,2007年,美國銀行積極配合建行完成對建銀亞洲的整合。
戰略合作協議大框架下屬七個分協議涉及公司治理、風險控制、IT、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零售銀行、資金業務等方面,上述建行人士告訴記者,2005年9月戰略協助正式啟動,為推進建行向“以批發與零售業務并重”轉型,零售業務領域成為戰略協助首選重點領域。
按照協議,美國銀行每年須派出至少50名專家(FTE,等價全職工作量),四年下來,建行零售網點成功轉型。截至2010年底,零售條線業務收入全行占比達33.6%,比2008年提高了16.7個百分點。
四年五次減持
劉易斯(前美國銀行首席執行官CEO)時代的美國銀行相當看好投資建行這筆生意。
轉折點發生在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新任CEO兼總裁布萊恩·莫伊尼漢提出一系列“新美國銀行”重組計劃,出售部分非核心業務和資產成為美國銀行危機自救不得已的選擇。
據本報記者統計,從2009年起,美銀逐步出售建行H股,四年內五次套現2060億港元,這期間美銀拋售了價值至少226億美元的建設銀行股票,持股比例也降至不足1%;原先第二大戰投淡馬錫多次接盤美銀拋售股份,成為目前建行最大的境外戰投。
乃至2013年8月底,美國銀行最后一批20億股建行H股解禁拋售時,市場已早有準備。美國銀行隨后表示,鑒于美國銀行業監管方面對資本的要求更加嚴厲,美國銀行不得不減持建設銀行的股份,以補充自身資本。
“建行與美國銀行始終保持著良好合作關系,即使在金融危機期間和美國銀行減持后,戰略協助工作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上述建行人士表示,“相比2005年的原協議,續簽至2016年底的新協議協助領域有所擴展,從零售業務逐步擴展到公司和投行業務、金融市場業務。”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