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感謝各位現場來賓。
今天這個題目很有意思,叫做“通貨膨脹,‘狼’來了嗎?”其實這個話題,應該把它理解為“經濟展望”會好一點,對于明年經濟什么形勢,我相信大家都會非常關切。
在金融海嘯一周年之際的今天,我想用一句話做開場白:你們是不是認為金融海嘯已經過了?奧巴馬總統這幾天來華訪問,我們懷著興奮的心情迎接著這位貴賓,不過這位貴賓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帶來三大禮物給我們。
三大禮物:第一個叫做“匯率大戰即將開始”;第二個禮物叫做“貿易大戰即將開始”;第三個禮物叫做“成本大戰即將開始”,可謂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他這一切新的思路如何影響我們明年經濟發展,甚至影響各位投資理財,這一點我今天想跟各位進行透徹的分析。
首先談一談最近媒體的報道。根據在媒體上看到的信息,從去年11月開始,我國股市就領先全世界四個月之久“回暖”;樓市方面,在11月22號的今天,全世界樓市都還沒有回暖的情況之下,我們已經回暖將近8、9個月了;中國汽車市場,在今年上半年歐美、日本汽車銷售量下跌30%左右情況之下,我們逆市漲15%;最后連奢侈品,包括剛剛主持人講的LV包包跟卡地亞手表等等,在2008、2009年的現在,平均下跌幅度是10%左右,可是在中國一線奢侈品品牌銷路卻是逆市上漲。5、6月份中國的珠寶銷售增長25%和23%,以經濟受創最嚴重的廣東省廣州為例,友誼商場附近,上半年這些一線品牌也是逆市漲接近20%,而且價值十幾萬、幾十萬的名表逆市漲90%以上。
各位來賓看到好的數據,是不是覺得我們真的回暖了?
我今天想給各位一個新思路,你們很多人都為人父母,今天中午回家看到自己的寶貝子女之后,你會習慣性摸摸他的額頭、親親他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發熱,如果他的額頭發熱的話,我相信為人父母者都會做出非常正確的選擇;你肯定不會說“我的孩子回暖”了。那我問你,全世界經濟都沒回暖,我們就回暖了,可能嗎?美國都沒回暖,歐盟都沒回暖,我們就領先回暖,憑什么?我們比別人聰明?今天都不要講什么經濟理論,要曉得一件事,如果全世界只有你回暖,別人都沒有回暖,代表什么?代表你和別人都不一樣;如果你和別人都不一樣的話,那么請問到底是你一個人不正常?還是其他人都不正常?這是一針見血的話。如果我們和別人一樣,汽車銷售量下跌、房地產蕭條,奢侈品銷售量也是狂跌的話,我心里會感到非常安心,因為這很正常。問題就是你是逆時針漲,這是非常的不正常,一定是經濟體生病才造成這種結果,也就像你們家的寶貝子女一樣,一定是得了什么病才造成這種發燒的現象。
其實類似的現象不只是在今天出現,2006年就已經出現過。
各位還記不記得,2006年(中國)經歷過樓市泡沫、股市泡沫,當時(學術界)怎么解讀這個經濟現象呢?
有兩派理論,其中一派大概就是我一個人;另外一派是其他的學者,他們說這是因為經濟發展太成功了,老百姓更富裕了,所以大家才有更多的錢去炒樓、炒股,這種說法就叫流動性過剩,也就是炒樓樓市泡沫、炒股股市泡沫。
我是怎么說的呢,這根本不是經濟發展太成功了,而是制造業危機的開始。也就是說,我認為2006年開始,我國以制造業為主的民營企業,他們所面臨的投資經營環境已經全面惡化。因此,很多制造業的企業家把應該投資在實體經濟的錢拿出來炒樓炒股,從而造成樓市泡沫、股市泡沫。我的觀點(和大部分學者相比)是南轅北轍的,他們認為這是象征著經濟好轉,我倒認為是正好相反。當然,政府對泡沫的現象推出宏觀調控,當時宏觀調控完全接受另一派建議,那就是流動性過剩。政府希望通過提高利率等等方式收回流動性。他們認為只要把流動性收回來,手中就沒有那么多錢炒股了,也沒有那么多錢炒樓了,所以股市泡沫、樓市泡沫一并解決。請問一下,如果宏調的前提就是錯的怎么辦?如果我講的是對的怎么辦?
到了2007年,政府推出所謂收回流動性宏觀調控政策,總共六次提高利率,各位股民,你不覺得很奇怪嗎?提高利率應該收回流動性,既然流動性少了,就應該對股價造成沖擊,應該是股價下跌,怎么股價上漲呢?(這說明)流動性過剩的前提是錯的,因為我講的理論才是解釋當前的現象,因為每一次提高利率就是進一步打擊了民營企業的投資環境,所以他就更不想干了。因此從實體經濟拿出更多的錢炒樓炒股,從而拉開了股價,這就是越宏調股價越漲、樓價也漲,因為你打擊了投資環境。
到了2008年年終,注意:金融海嘯還沒有來的時候,廣東省制造業倒閉30%,江浙兩省制造業倒閉20%。也就是說,今天中國的問題根本不是金融海嘯,你可不要轉移目標,中國的問題就是2006年開始造成泡沫的問題,制造業危機才是我們心頭大患。就算金融海嘯不來,憑著2006年的泡沫所顯示出來的制造業危機,就足以讓中國經濟走入蕭條。到了9月16號整個調回來,這次調回來又是草率急躁,又調錯了,造成今天一系列現象出來。
今天我想給各位新的思路,我們馬上就要面臨三大外患,第一匯率大戰、第二貿易大戰、第三成本大戰。這三個外患的問題是什么?主導權不在我們,完全在于以美國為首的國家。他要不要發動,這才是讓我們感到最困難的地方,不是說我們怎么做他會改變,而是一切主動權不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