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書包,帶紅領巾,昂頭站立的小英雄賴寧又回到了太原市東倉巷,被鮮花和小學生包圍,距離此前報道的回遷時間——8月底,提前了大約十天。杏花嶺區政府負責人對記者說,賴寧雕像遷回和網上報道有一定關系。負責人還表示,不存在“沒地方要”的情況。
賴寧雕像:曾與垃圾相伴,今被鮮花簇擁
8月,一則關于“山西太原東倉巷的賴寧雕像‘被消失’”的新聞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賴寧雕像消失的三個多月里,東倉巷的居民四處尋找雕像的下落,甚至有人在網上發起“尋人啟事”。
賴寧雕像“被消失”了?媒體紛紛探訪,在一個偏僻的山村的廢舊倉庫的院子里發現了賴寧雕像。據報道,雕塑底座的四個角已經被磕碰得沒有了棱角,雕塑身上,除了斑斑痕跡,還潑灑著油漆。
據熟悉賴寧雕像的人回憶,雕塑下曾經是蹬三輪車的農民工聚會的地方,經常會有一些孩子圍著賴寧的雕塑爬上爬下,一些玩累了的孩子甚至躲在雕塑后撒尿。東倉巷的環衛工人最頭疼的就是清掃賴寧雕塑下的垃圾。
但是,如此不堪的賴寧雕像與東倉巷的居民相伴20來年,成為難以抹去的記憶。當地居民對于賴寧雕像的“消失”從感情上難以接受。
原來,賴寧雕像的搬遷是因為改善交通。《光明日報》8月17日報道,太原市5月決定拓寬東倉巷路面,但是有兩個困難,一是雕像影響施工,二是怕施工中損壞雕像,最后,有關部門決定在施工前將雕像移開并在別處暫時保存。
據報道,太原市鼓樓街辦蘇主任說,街辦給賴寧雕像找更適合的歸宿,首先想到擺進學校最合適。然而,當聯系到學校時,卻被對方拒絕,校方多稱校園沒地方放置賴寧雕像。由于找不到愿意接收賴寧雕像的單位場所,街辦才無奈將雕像拉到楊家峪東溝村存放。
可后經記者調查,賴寧雕像沒有存放在東溝村,而是在距離太原市中心十幾公里的楊家峪長江村。
在19日,針對此前報道包括少年宮、學校在內的單位,拒絕安放賴寧雕像的說法,杏花嶺區政府負責人對記者說,不存在“沒地方要”的情況。
對于“遷回賴寧雕像”, 杏花嶺區政府負責人也承認與網上報道有一定關系。17日,記者從太原市委宣傳部了解到,賴寧雕像將于8月底道路改造完成后遷回原址。不到8月底,8月18日晚間,賴寧雕像就被大卡車拉回,而且進行了清洗。19日,雕像以嶄新的面貌示人,周圍放滿鮮花,還有小學生參與“回遷安放儀式”。
賴寧精神:與時代相悖?只是空洞的符號?
1988年5月,賴寧的事跡進入了課本,照片被掛在了中小學校園,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符號的象征。
當年,學校里出現了若干“學賴寧標兵”。不僅在太原,在成都、在西安等地,賴寧雕像都成為精神的指引。
2004年,賴寧的英雄事跡從教科書上消失,社會不再提倡賴寧見義勇為的精神。在“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條例和管理辦法里,類似賴寧救火的舉動被禁止。
時代不需要賴寧了?賴寧的精神何處安放?賴寧只是成為了70后、80后的一種精神記憶?
最早采訪賴寧英雄事件的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說,時代在變遷,中國正在形成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具體到賴寧的事跡,他認為現在一些人更喜歡“去神圣化”,嘗試“解構崇高”,對于崇高的東西都懷疑、都不去相信,最后去懷疑一切。
回到“賴寧精神”的最初定義,可以發現,賴寧所反映的時代精神,不是簡單仿效救火舉動本身。22年前,共青團中央和國家教委聯合作出的《關于授予賴寧“英雄少年”光榮稱號的決定》,號召全國各族少先隊員“學習賴寧同學胸懷大志,從小做起;學習賴寧同學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學習賴寧同學積極進取,全面發展;學習賴寧同學熱愛祖國,臨危不懼”。
“不要抹去歷史的記憶,給年輕人留一點兒值得崇拜的英雄吧,”北京大學教授夏學鑾說,“這個時代里,已經沒有什么可以敬仰和崇拜的了。一座小小的雕像占不了多少地方,不管是整治也好,重建也好,都不會對他們產生影響。”
夏學鑾認為,即便是要整治,要改造,也不是一定要遷走,一座雕像也不占多少地方。關鍵是怎么處理。處理得好,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人文景觀。“拆舊建新并不可缺,因為建起來的,不過是空洞無物的建筑而已。”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稱,在一個可以為西門慶、潘金蓮故里爭搶得頭破血流的時代中,在一個可以為吸引眼球而推出“日軍搶花姑娘”、“土匪搶親”等旅游節目的環境里,賴寧所代表的精神顯得尤為可貴。文章說,賴寧雕像的流浪,不僅是對這位英雄少年的奚落,更是對一代人精神家園的強拆,讓曾經的集體記憶和精神依托分崩離析。
綜合報道 經濟形勢 勞動就業 政策法規 熱點推薦 創業新聞 創業指導 創業課堂 創業故事 大學生創業 | 裝修日記 | 學駕駛經歷 | 免費信息發布 | 網站地圖
地址:合肥市臨泉路香格里拉花園 郵箱:pc354@163.com QQ:55769640 | 皖ICP備06007228號
版權所有:科杰服務(www.www.yeewaa.com) 建議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280分辨率瀏覽本站,可獲得最佳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