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月,美國在線收到了來自兩家俄羅斯公司和中國騰訊控股有限公司提出的有約束力的收購報價。媒體報道稱此次收購價格可能不到2億美元,甚至低于AOL在1998年從以色列創業公司Mirabilis收購ICQ的2.87億美元,被稱“賤賣”。
在山寨盛行、復制無罪的市場情況下,用戶的忠誠度和人氣的聚集是生存不二法則,騰訊、淘寶無一例外。而越是搶占先機先占領市場和累計人氣,在未來發展中往往能憑借其先天優勢占據有利地位。然而是什么讓ICQ起了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這其中有偶然因素,也是其自身缺陷的必然。據了解,在騰訊QQ取代ICQ的過程中,中國電信曾充當了免費助手的角色。騰訊控股旗下的QQ創立于 1998年,創始之初不僅模仿icq。1999年以來,中國網民們開始使用較便宜的“169”網絡,而169是不能出國使用ICQ的,于是大多數人開始轉而使用騰訊QQ。
與此同時,ICQ自身的一些缺點導致了其用戶忠誠度很低,一旦有可代替的軟件,用戶勢必大量流失。例如騰訊QQ的好友資料存儲于服務器,用戶登錄時自動下載,故適合在網吧使用。而ICQ的用戶資料儲存于本地機器,而且每次刪除或升級都有全部丟失的危險。在新興的中國互聯網市場,擁有的個人和家庭計算機的用戶少之又少,大部分網友都只能在網吧等公眾場所上網,數據顯示,直到2000年,中國每千人個人電腦擁有量僅為15.9臺。
ICQ不僅沒有注意這些國外市場的實際情況,還在全球范圍內只推出了英文版。這就給其他本土的即時通訊軟件帶來了機會,而國內QQ的風行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ICQ沒有中文版造成的。根據調查顯示,國內如今的IM軟件排名中ICQ只排到了第8位。
與ICQ當年做法不同的是,騰訊掌門人馬化騰表示,由于即時通訊用戶的黏度很高,騰訊不會輕易進軍MSN等占主導的英語國家市場,而是傾向選擇新興市場尋找機會。ICQ目前的市場主要集中在德國、俄羅斯、東歐及以色列,正符合馬化騰的這一擴張思路。
如果說在中國市場的失利是因為本土化做得不好,那么在美國市場創新不足當被視為罪魁禍首,自從AOL1998年斥資2.87億美元收購該公司以來其增長速度便開始放緩且盈利水平不高,落后于微軟、雅虎和谷歌。
“一家推出,另一家馬上跟上,研制出相似的功能”這已經成為即時通訊市場不爭的事實。中國即時通訊工具的老大QQ是以仿制ICQ起家,從文字到語音,從音頻到視頻,從傳送文件到游戲,幾乎所有通訊軟件都提供了雷同的功能。深諳中國人心理的騰訊,近年來開辟了QQ農場、好友印象以及在線對其隱身或隱身可見等人性化設計,使得QQ號碼成為大多數年輕人網絡身份的代表。
ICQ的退出也許只是一個開始,競爭日益激烈的IM市場,騰訊QQ、微軟NSN、新浪UC、網易popo等正上演著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景象,誰將是下一個I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