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刊發系列報道,稱住房公積金提取難、利率低、大量閑置等問題讓公積金幾乎成養老金,有"劫貧濟富"的嫌疑。而事實上,經過近20年的演變,名義上為個人財產的住房公積金,其真正受益人卻漸漸異化成政府、國有銀行和壟斷企業。
對繳納者而言,低息儲蓄獲利菲薄,通貨膨脹引起的資金貶值更為嚴重
公積金本質上是一種強制性儲蓄,但作為一種長期性儲蓄資金,其存款利率卻并沒有反應這一特點。按照目前的公積金存款利率,當年繳存資金的利率為0.35%,而上年結轉的余額則為2.6%,不僅遠低于銀行同期利息,而且考慮到CPI持續上漲的因素,其貶值更為嚴重。據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王涌推算,多數職工在退休后方可提取全部住房公積金來,如果每年的通貨膨脹率為3%,二三十年后其資金很可能貶值殆盡了。
受承受能力制約,低收入者難享貸款實惠,公積金貸款主要使中高收入者受益
對繳存者而言,公積金最大的收益就是更低的房貸利息,按照最新的公積金貸款利率,五年以上的公積金貸款利率比同期商業貸款低2.05%。但其限制條件頗多,買不起房或不符合規定的繳存人難以享受到這一貸款優惠。而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年底,只有45%的住房公積金被用來發放住房貸款,而且只有17%的繳費者獲得了公積金貸款。因承受能力的制約和貸款額度限制,公積金支持中低收入職工購房效果不明顯。報告還稱那些可能永遠無法獲得貸款的繳存者,將被迫以低于市場利率的水平進行(養老)儲蓄,為能夠獲得按揭貸款的收入較高的家庭提供補貼。
公積金中心高額的管理費用,包括員工工資在內,全由公積金增值收益買單
根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和《住房公積金財務管理辦法》,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分配包括上交財政的公積金中心管理費用,且管理費用標準按照略高于國家規定的事業單位費用標準制定,而管理費用支出包括職工基本工資、福利費、業務費和設備購置修繕費等。以廣州市為例,根據《廣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2013年部門預算》顯示,該中心2013年度安排工資福利支出1739.44萬,另有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842.82萬,而《預算》顯示其人員總編制僅為179人,人均月均收入1.2萬元,遠遠高于廣州普通職工收入水平。
挪用公積金建設廉租房,政府將本該自身負擔的責任轉嫁給公眾
根據《條例》和《辦法》,扣除風險準備金和管理費用后,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的余額還將用于城市廉租住房建設補充資金。但實際上,將住房公積金增值部分用于建設非全覆蓋公積金繳納者的廉租房,有侵犯私權的嫌疑。而且原本提供保障性住房應該是地方政府的責任,但地方政府通過挪用公積金,讓建設保障房反而成為了公積金繳納者,也就是公眾的責任,這等同于推卸其自身的公益性責任而轉嫁給公眾。
腐敗屢見不鮮,官員將公積金結余納入個人金庫
上述還只是理論上的公積金增值收益分配,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地方政府卻把公積金結余作為財政小金庫,進行侵占、挪用、貪污等。近年來,公積金領域曝光的腐敗案件屢見不鮮,使得公積金中心主任幾乎成了"高危職業"。如湖南郴州公積金中心原主任李樹彪貪污、挪用公積金1.2億元,于2010年被處以死刑。2013年5月,吉林省通化市住房公積金中心主任車世剛被雙規,調查顯示其任職期間挪用了高達11.25億元的住房公積金,創下全國住房公積金被挪用的紀錄。
并未"專款專戶"的公積金,直接成為管理部門私用的準財政資金
此外,公積金在一些地方并未"專款專戶",而是直接成為管理部門的準財政資金。比如2006年,審計署發現沈陽鐵路局集中管理的住房公積金存在與生產運營資金混存混用的問題,促動該局32.62億元住房公積金限時實行專戶存儲。同年有監管部門通報,呼和浩特市兩家電力公司有15億公積金未入專戶存儲,而是與其他資金一同納入了公司的資金拆借和貸款發放業務。
因享受低息存款特權,利用存貸差獲利,國有商業銀行被指也是公積金制度的受益者
《南方周末》還指出,工、農、中、建、交五家國有商業銀行是公積金制度的另一受惠者。它們享有接受公積金低息存款的特權,在公積金項目上其存貸差約為5%,按目前公積金繳存余額2萬多億元算,銀行獲利應為1000億元。另外,商業銀行每年還有向公積金中心收取的歸集手續費和貸款手續費,據王涌估算總收入不少于50億。
強制繳納增加近一半的用人成本,中小私企缺乏繳納積極性
被強制替員工繳納公積金的民營企業普遍反映賦稅過重,稱用人成本相當于增加了一半,缺乏加薪動力和繳納積極性。據《證券日報》計算,給月薪萬元的員工每月多發100元工資,僅五險一金項下,企業就得多承擔并上交43.5元人民幣。而在多數外來務工的低收入者難以享受公積金實惠的情況下,有中小企業主直言繳納公積金"純粹是為國家財政做貢獻"。
超繳不受罰,公積金成國有壟斷企業員工享受的隱形福利
與民營企業有苦難言的態度相反,國有壟斷企業卻積極利用公積金制度變相向員工提供福利。早期繳納公積金只有繳存下限,卻無最高限制,即使設限后,現行《條例》也無對單位超繳行為的事后罰則,再加上免稅福利,石油、金融、電信等行業的國有壟斷企業紛紛利用該制度為其高管或職工繳納高額公積金,變相提高福利水平。如山東網通職工2006年月人均繳存住房公積金6389元,蘭州石化黨委辦公室的52人2011年月均繳存額近1.4萬元,吉林煙草所有高管的公積金賬戶每月入賬額均超過1.4萬,最高者竟然高達18018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