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兒童流行病還有所謂的“抽動癥”和“感覺統合失調癥”,其癥狀和多動癥大同小異。有人把這兩個病算到多動癥里,有的把它們和多動癥并列。使用藥物也都屬中樞神經控制類藥物。
其實,患“多動癥”、“抽動癥”或“感覺統合失調”兒童的真正不幸,都是他們出生后,正常天性被屢屢剝奪。有一位家長在孩子學爬學走路時,怕孩子弄臟衣服,怕他碰傷,就整天抱著,不許他下地。其它類似的限制也很多,不許孩子干這個,不許干那個。她的孩子和同齡孩子相比動作十分不協調,十多歲時不得不進入“感覺統合訓練班”。同樣,許多資料及經驗可以證明,經常遭到打罵訓斥的孩子,由于壓力太大,會出現肢體或五官抽動現象,即所謂“抽動癥”。
這些孩子是“病”了,但吃藥能解決嗎?“訓練班”能訓練好嗎?我見過幾個參加“感覺統合訓練班”的孩子,他們的家長花了很多錢,但孩子的情況并未得到好轉。
九、代表科學和權威的醫生們……
再從醫生方面看。醫療界一直對這一病癥存在爭議,有很多醫生認為這是發明出來的病,是假病。但更多的精神科醫生并不反對給孩子開藥。
一方面醫生不會從教育學方面去思考,另一方面醫生一般不愿意告訴前來就診的人說你沒病,不開藥就打發走。病人有病,沒有被診斷出來,醫生是要承擔責任的;但病人沒病,被懷疑有病而進行治療,即使最后明確診斷為沒病,醫生也不會惹上麻煩。能捕捉蛛絲馬跡的癥狀對病癥做出診斷的醫生,才更受大家的尊重。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從醫學研究上,醫生需要不斷形成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但并非所有的成果都自研究而來。《疾病發明者》中有一段話非常精彩,摘錄如下:
“一種病癥的誕生,常起源于某個醫生宣布觀察到異常狀況。起初只有少數醫生相信新病征,接著這些少數認同者出席某場會議,會中任命一組委員會負責出版文集,借由文集擴大新病征的知名度并引起各方興趣。至此,其他醫生也注意到新現象,然后刻意尋找癥狀相符的病人。在這樣選擇性看病之下,已可能出現一場小流行病。接著許多文章和研究報告開始讓大眾產生一種印象:醫生真的發現新病了。這群醫生自創專業期刊發表自己的研究結果——其中保證沒有批評性報告。”[8]
第三個重要原因是醫生與藥品廠家向來關系微妙。
包括美、英、德在內的許多國家,制藥廠商贊助有關青少年醫學期刊、贊助醫療學術研討會,已成為普遍現象。藥廠贊助醫學研討會,會后邀請醫生們享受盛宴和豪華旅游。德國的法定醫生進修,現在大部分公開由制藥業安排。醫學教授和私人醫生拿藥品廠商一大筆錢后,在記者會上發言。廠商最厲害最有效的手段是贊助醫學期刊,在醫學期刊上發表研究報告,這些報告有理有據,無懈可擊,不但經常對新藥核準與否發揮關鍵作用,還影響以后醫生們是否使用該藥以及使用范圍。[9]
近年來,不少國際著名制藥廠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國內制藥業也發展迅速。國際流行的醫藥營銷模式隨之在我國不僅落地生根,而且發揚光大。新興的龐大的醫藥代表隊伍,像密密的紐帶,把制藥企業和醫生緊緊地聯在一起。一些有實力的藥品生產廠家請醫生通過開處方或做宣傳來推銷它的產品,這是件并不困難的事。
一直以來,誰的話都可以懷疑,但是我們不懷疑醫生的話。因為他們一直代表科學,是關照生命的權威。但利益的驅使如同洪流,可以改變和摧毀很多東西。
澳大利亞醫學界總結出五種在臨床上販賣病癥的方式:
把生命正常過程當作醫療問題;
把個人問題和社交問題當作醫療問題;
把致病風險當作病癥;
把罕見癥狀當作四處蔓延的流行;
把輕微癥狀當作重病前兆。[10]
十、把藥片扔進垃圾桶是治愈疾病的開始
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是一名醫學博士,她曾是兒童神經病科醫生。在和不同的患兒打交道的過程中,她越來越感到藥物解決不了問題,問題在教育上,教育才是解決兒童精神及行為問題的最有效辦法。
她經過多年實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兒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教育訓練比醫療更為有效”。[11]這個結論改變了無數兒童的命運。
她創辦了治療兒童心理創傷的“兒童之家”,主要收治那些精神和智力方面有問題的兒童以及流浪兒。她發明了許多用于改善兒童智力及情緒的教具和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她把這些孩子當正常孩子一樣相處,給他們以符合人類自然天性的教育與關愛。蒙臺梭利成功地使進入到“兒童之家”的孩子們走出陰影和困境,在語言發展、動作協調、人際交往、學習方面都和正常兒童一樣,在政府監督下通過了與公立學校同齡兒童同等水平的讀、寫、算考試。她的教育成果在全球教育界引起巨大轟動。
蒙臺梭利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基本原則是“盡量減少干預兒童主動性”[12],即給孩子最大的自由,給他們以尊重,發展孩子潛能,讓他們學會獨立做事,獨立判斷。哈佛大學教授、教育學家霍姆斯(E.G.Holmes)說:“蒙臺梭利理論體系的精華是她對下面這個真理的有力論斷:除非在自由的氣氛中,兒童既不可能發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
“減少干預”,給兒童“自由的氣氛”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和諧的兒童,這和前面提到的絕大多數“多動癥”兒童來自管教嚴格的家庭,恰形成邏輯上的吻合。如果說真有一種藥能治孩子的毛病,那么“減少干預”和“自由的氣氛”應該是最好的兩片藥。
蒙臺梭利在《吸收性心靈》一書中說:人是一種有智慧的動物,因而對心理食糧的需求幾乎大于對物質食糧的需求。無需恐嚇或哄騙,只需使兒童的生活條件“正;”,他的疾病將消失,他的噩夢將絕跡,他的消化功能將趨于正常,他的貪婪也將減弱。他的身體健康會得到恢復,因為他的心理趨于正常了。
社會生活變得如此細膩,會生孩子不等于會當父母,當代家長需要虔誠地學習如何做父母。如果你家里有個“多動癥”孩子,要改變孩子,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改變家長自己。第一步是果斷地把藥片扔進垃圾桶,勇敢地向孩子承認,是我錯了。這一天是家長的新生,也是孩子的新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