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難以取得金融話語權 喪失大量國家資產
●據最新統計,僅2006年,境外投資者在工、建、中、交等國有銀行身上就賺了7500億,加上從其他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享受到的利潤,保守估計,外資一年從中國銀行業賺取的利潤超過1萬億。
●中國銀行股被賤賣,問題并不在IPO環節,而是出在此前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定價上。
一、美國評級機構控制我國評級市場將直接威脅國家金融安全
美國評級機構通過對資本市場的控制,就可以直接影響我國的宏觀經濟,甚至擾亂我國的經濟秩序。長時期以來,美國評級機構有意壓低我國的信用級別,影響了我國政府和企業的國際形象,增大了海外融資成本。如:2003年底,正值我國銀行業謀求海外上市之際,美國標準普爾宣布維持其10年來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的B B B級,即“適宜投資”的最低限,而這10年正是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外匯儲備穩定增加的10年。還將中國13家商業銀行的信用級別都評為不具備投資價值的“垃圾等級”,同時美國評級機構又高調肯定境外投資者參股中國銀行,使其在與中國商業銀行談判時壓低價格,為國際壟斷資本攫取我國的國有資產大開方便之門。據最新統計,僅2006年,境外投資者在工、建、中、交等國有銀行身上就賺了7500億,加上從其他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享受到的利潤,保守估計,外資一年從中國銀行業賺取的利潤超過1萬億。世界銀行在2007年5月30日公布的《中國經濟季報》中明確指出:中國銀行股被賤賣,問題并不在IPO環節,而是出在此前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定價上。較低的入股價格使得境外戰略投資者們在中國金融股身上享受著暴利。目前國內專家學者越來越清楚地感受到了我國銀行被賤賣造成的損失和危害,但對美國評級機構在其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卻依然沒有充分的認識。近年來,美資機構加大了對香港金融市場的滲透與操縱,經常對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進行評級,每次都會引起香港股市的震蕩。鑒于美國評級機構對香港金融市場的影響與日俱增,2002年7月,香港交易所與標準普爾簽署了合作協議,有專家認為,這是香港以金融主權出讓,換取美國評級機構“口下留情”,這種做法在當今國際上實屬罕見。而美國評級機構正悄然進入中國經濟腹地和敏感性行業,通過參與越來越多的中國國內重大債務融資評級,試圖控制中國信用評級市場,通過主導中國金融市場定價權的方式滲控我國金融主權,實現其國家戰略圖謀。
二、美國評級機構控制我國評級市場將嚴重威脅國家經濟技術信息安全
美國信用評級機構滲控我國評級業就可以方便地獲取我國的政務信息、國有骨干企業、國防工業和特種行業、乃至國家全面的經濟和技術信息,從而掌握我國技術發展動態和重大商業機密,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這勢必從根本上動搖國家的競爭力。事實上,美國評級機構正以所謂“權威”和“公正”招牌參與越來越多的中國重大債務融資評級(包括國防企業和特種行業),悄然進入我國的經濟腹地和敏感性行業,公開竊取中國最有價值的經濟技術情報和政務信息。最可悲的是,我們還要為此支付高額服務費用。
三、美國評級機構控制我國評級市場將使中國難以在國際金融服務體系中獲得話語權
目前美國在國際金融服務體系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壟斷地位。信用評級沒有國際標準,美國評級機構代表了美國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經常通過其擁有的絕對話語權影響和操控國際資本市場,協助美國企業和政府攫取經濟和政治利益,成為美國政治和經濟強權的新工具。東南亞金融危機醞釀階段,美國評級機構有如合謀保持沉默,危機爆發后又降級過激,加劇市場恐慌,將金融危機風暴成功攔截在美國之外,使亞洲淪為重災區,美國本身卻成為“安全避風港”。1998年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馬來西亞總理就此嚴詞批評美國穆迪和美國標普的評級缺乏客觀性,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助紂為虐。美國還對反伊戰的德國企業連續降級,而對其支持者澳大利亞提升信用級別。事實證明,美國評級機構通過其擁有的絕對話語權影響和操控國際資本市場,經常“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
對策:扶持本國評級機構 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俄羅斯總理普京宣布建立本土評級機構;馬來西亞政府決定凡發行本幣債券和銀行借款必須由其唯一的本土機構進行評級;韓國加強了雙評級管理,規定發債主體必須選擇韓國的國家信息和信用評估有限公司作為雙評級機構之一;日本政府出資支持其控制的亞洲評級協會擴大日本評級機構在亞洲的影響。
胡錦濤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金融越發展越要加強監管。要堅持把金融監管作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們從全球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中,才開始認識到美國壟斷的評級體系在其“道德風險”控制與“評級標準”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世界評級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加強評級監管的共識已經形成,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制定更為嚴厲的評級監管法規,著手扶持保護本國評級機構發展,依賴自己的力量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如:俄羅斯總理普京宣布建立本土評級機構;馬來西亞政府決定凡發行本幣債券和銀行借款必須由其唯一的本土機構進行評級;韓國加強了雙評級管理,規定發債主體必須選擇韓國的國家信息和信用評估有限公司作為雙評級機構之一;日本政府出資支持其控制的亞洲評級協會擴大日本評級機構在亞洲的影響。這些跡象表明:信用評級正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通過掌握評級話語權抵制現行不公正的國際評級體系正在成為一種潮流,這就為我國參與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國際評級規則制定,爭取國際評級話語權,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建議:
一、培育扶持民族信用評級機構,確保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話語權
中央應將加快發展民族信用評級機構作為國策、并納入國民經濟與金融發展規劃,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發展,使國家信用評級業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步。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債權國,也是世界第二大凈債權國,如果沒有評級話語權,也就沒有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市場定價權。因此,爭取國際評級話語權是保護中國核心國家利益的需要。(1)在監管體系上,堅持統一監管與專業監管相結合的原則。明確評級機構的歸口管理部門和監管部門(嚴格市場準入和日常監管標準)。(2)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和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與扶持民族評級機構開展國家信用風險評級結合起來,確保民族信用評級機構對境外人民幣主權債務工具的評級話語權。(3)制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扶持民族信用評級機構成長壯大,可選擇二至三家有發展潛質的民族評級機構(以國有參股方式),給予重點扶持。提升國際競爭力,盡快做大做強。使民族評級機構有能力參與國際金融活動,爭取應有的金融事務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