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足金紀念幣只賣9998元!發行999套,有收藏協會鑒定證書,升值空間巨大!”長期以來,這樣的收藏品銷售廣告在廣播和電視上此起彼伏。
偽劣紀念幣涂上金粉銀粉變身奧運金銀幣,經過廣播電視購物的理財顧問或銷售專家唾沫橫飛、熱情洋溢地介紹,成本僅200元賣到了七八千;盯準老年人的錢袋,將低價購進的珠寶首飾、郵票等包裝后,冠以各種名頭銷售給老年人……
《尋寶》、《鑒寶》、《天下收藏》、《收藏馬未都》、《好運傳家寶》、《盛世典藏》……各種收藏類衛視節目的播出,也讓很多不懂收藏知識的人,看到了一些收藏暴富的案例,在收藏渠道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電視購物上出現“收藏品”,有銷路自然也不奇怪。
華夏國博將廣電購物的套路“精準化”
華夏國博的貨源、推銷和廣電購物是一個套路
8月8日,一條關于北京中北投資大廈“華夏國博國際收藏品文化交流中心”數百職員被控制的消息傳遍網絡。華夏國博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呢?從表面看來,“華夏國博”就像是一家正規的藝術品機構,他們有古玩展廳,藝術品展廳和官方網站。從他們的官網介紹可知,該公司主營古玩、字畫、郵品等鑒定和寄賣服務。
在其官方網站最為顯眼的位置,是以“蛇年”為主題的禮品,這一主題之下就有56款,包括貴金屬、紀念鈔、玉器、瓷器、珍藏冊等不同種類,價格也從一兩百元至一萬多不等。
從其網站上登出的紀念品種類看,和廣電購物上的是“一路貨色”。
從銷售手法上看,據北京警方介紹,該公司銷售員每天撥打電話均在200人次以上,電話內容無非是推銷“收藏品”,讓客戶交納一定數額的會員費、金卡費等費用,并稱可以給客戶舉辦拍賣會,使其購買的“收藏品”成倍增值,繼而吸引客戶大量購買“收藏品”。這種夸大收藏品升值空間,引誘“占便宜”買家的銷售手法,和廣電購物也是一種類型。
不同的是,華夏國博竊取大量公民個人信息,讓推銷“定位準確”
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副局長鄭威說,今年8月初,北京警方根據公安部部署,對北京市豐臺區涉嫌非法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線索進行核查時發現,一家名叫“華夏國博”的收藏品文化交流中心涉嫌違法行為。從該公司總部,警方搜出約60余萬公民的個人信息。這些被非法搜集后整理而成的公民信息單,堆積如山,足足裝了4車才被全部拉走。
“華夏國博”日常由三個副總負責管理,下設3大中心、23個小部門。其中最為核心的是技術部門,每天由技術部門人員通過互聯網等途徑非法獲取大量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利用專人設計的木馬程序盜取公民個人信息。然偶經分析、梳理、匯總,分發到各個營銷部門后,由近300名話務員根據這些私密的個人信息,進行電話推銷。
在經過分析梳理后,一些“目標客戶”就會顯露出來。比如一些曾經有過廣電購物購買收藏品經歷的人,其信息被記錄,然后通過售賣或其它渠道,被華夏國博這樣的公司最終獲取,然后就成為這些公司的“目標客戶”。一位77歲的受害人羅某,他通過電視購物購買了一些收藏品。之后,全國各地自稱收藏品“經銷商”的推銷電話紛至沓來。羅某說,僅2012年2月至7月,就有人以“上海文學會”、“北京博物收藏協會”、“北京京瑞收藏品文化中心”、“中國收藏家協會”等多家單位工作人員身份,向他推銷收藏品。動心的他,先后購買各類收藏品共花費40余萬元。經鑒定,羅某購買的收藏品均為假貨,“經銷商”提供的各類公證書均系偽造。
廣撒網加精準化,使不高明的騙局也能得手
在“華夏國博”樓上辦公的別家公司職員介紹,平時早上8點左右,“華夏國博”就開始熱鬧起來,員工的口號聲伴著電話聲接連響起。這家公司搬到此處約有一年的時間,在里面上班的幾乎都是年輕人,又以小姑娘居多。根據警方掌握的信息,“華夏國博”已經至少達成了3萬余筆交易,交易額上億元。
從成交記錄和打出推銷電話的數量來看,成功率并不算高,大多數接到電話的人都沒有理會。這和我們的生活經驗相符。但是只要有個別上鉤的,再輔以大的客戶基數,則也能撐起一個“行業”。
案件背后,是兩大泛濫的社會問題
一方面,偽劣收藏品售賣形成“產業”
之所以受害人會不斷上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他們被忽悠得認為,這些藏品可以升值。收藏品公司一般謊稱可以給客戶按中國收藏家協會等名義舉辦拍賣會,使其購買的收藏品成倍增值,誘騙客戶再繼續大量購買收藏品。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高價的紀念品、工藝品,都打著博物館、文化局等名義進行宣傳,有的還打著某某大師的名頭,以“限量”為賣點,聲稱自己藏品發行量多么低,炒作收藏價值。
這些收藏品以廣播、電視、電話為媒介售賣,成為假貨的重災區。此行業運作方式呈現一條龍服務、分工合作形態:有人負責購貨渠道,購進一些假藏品,并且“以假亂真”,為其包裝,配備公證書;有人負責宣傳,請“知名人士”代言,在媒體投放廣告。
另一方面,公民信息的泄露非常嚴重
那些“經銷商”獲得公民信息,大致有這樣的渠道:1、通過病毒軟件盜取互聯網上的個人信息;2、從互聯網上收集人們無意中留下的個人信息;3、人們平時交易,會給商家留下個人信息,商家將這些信息打包售賣;4、一些機構人員,將信息庫的數據非法賣出。
“經銷商”拿到這些信息后,與騙術相結合斂財。公安部刑偵局局長劉安成表示,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中,電話詐騙等新型非接觸式犯罪占60%。公安部開展的三次專案行動,已抓獲違法犯罪團伙900多個,涉及各類犯罪案件上萬起。
結語
購物騙局和竊取信息相結合,形成一種“精準化銷售騙局”。這樣的騙局,當然不只存在于收藏品銷售領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