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婦炎潔被曝光“并非藥品,實質就是消毒水”,引起了不小的風波。之后,該產品生產商澄清稱:婦炎潔產品分多種規格,其中大部分規格是有國藥準字批號的,只有一種規格為“衛消字號”。
雖然做出了解釋,但關于婦炎潔的種種問題還是進入了公眾的視野。除了不是藥品,虛假宣傳,女性洗劑類產品的實際作用也受到了諸多質疑。
婦炎潔本身問題多多,“消毒水質疑“只是其中之一
問題一:婦炎潔不是藥品,在批號上確與洗手液消毒水同屬一類
雖然生產婦炎潔的仁和公司表示,在市場流通的婦炎潔牌系列產品有三個批準文號,擁有多個劑型和規格,其中,婦炎潔牌潔陰康洗液的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Z20103066”;婦炎潔牌甲硝唑氯己定洗劑的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043498”;只有婦炎潔牌植物本草抑菌洗液的企業標準經省相關部門備案,標準號為Q/JKM002,衛生許可證為“贛衛消證字(2010)第0003號”。
而根據國家《消毒管理辦法》規定,“衛消證字”批號用于消毒產品,主要用于殺滅或清除傳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日常用的洗手液、消毒液、濕紙巾、衛生棉、紙尿褲等都屬于“衛消證字”產品。補充一點,雖然婦炎潔的劑型不止一種,有些也有國藥準字號,但違規的草本抑菌洗液正是該廠廣告的主打產品。
問題二:靠模糊非藥品身份和暗示療效當賣點也是婦炎潔的老問題
另一質疑主要針對婦炎潔的虛假宣傳,因為婦炎潔產品適應范圍一項寫著:“用于女性陰道炎、外陰炎、男性龜頭炎、包皮炎、陰部濕疹、肛門、生殖器疣、外陰潰瘍、女性白帶異常等癥狀的皮膚黏膜消毒。”在一些網站的婦炎潔洗液銷售頁面上,甚至直接標注為“抗菌消炎藥”。
但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于2009年發布的第7號公告就指出,消毒產品與藥品有嚴格的區別,消毒產品不是藥品,沒有治療疾病的作用。而婦炎潔稱能緩解或消除婦科炎癥,是屬治療范疇的,顯然超出了“衛消證字”的使用范圍。
實際上,在2009年衛生部頒布的該公告同時也公布了67種涉嫌“宣傳療效、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不合格消毒產品,那時婦炎潔就榜上有名。
問題三:宣傳時標榜“草本和天然”,但抑菌成分卻是”化學制品”
此外,婦炎潔還引入“草本和天然”等概念,借用中醫藥的殼子,在宣傳中強調主要成分為“苦參、百部、蛇床子、黃柏、維他命E”等中草藥和提取物,是“天然的,更安心”的洗劑。但其實該產品的主要抑菌成分是濃度為0.08%--0.12%醋酸氯己定(ChlorhexidineAcetate)。而醋酸氯己定,則是如假包換的化學制品,該物質不同濃度的溶液常被用于手術器械的消毒和房間家具的消毒,的確可以叫做“消毒水”。
問題四:忽視科學證據,生造“洗液需求”,存危害女性健康隱患
雖然廣告中出現了西方人,但歐美并沒有“婦炎潔”類產品
即便拋開批號上打擦邊球和虛假宣傳的問題,“婦炎潔”類(包括藥物洗液)產品也有通病,就是這些產品為健康女性“生造”了洗液市場。
所謂“洗洗更健康”的概念純粹是企業無中生有。因為女性陰道本身是弱酸性環境,具有自我清潔、抑菌的作用。非藥品洗液產品屬于清洗洗劑,會破壞陰道的酸堿平衡,引起菌群平衡失調。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的建議直接指明了“健康女性應該盡量避免灌洗私處”。因為根據該協會對現有研究的整理,發現相對于不確定的好處,這一行為的風險遠遠大過它的好處。該協會還列舉了相關風險,比如:不必要的灌洗會打破女性體內的細菌平衡,使得有害細菌滋生,增加細菌性陰道疾病、早產、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宮頸癌的風險。其中,增加女性患盆腔炎(PID)的概率會提高73%,而宮外孕的風險更會提高76%。
中國婦科專業人士的建議也是相同的:在正常情況下,女性根本無需使用洗劑,最好的清潔方法就是使用清水坐浴。一味通過消毒來追求“無菌”是不現實且不正確的。這種行為不僅會造成健康隱患,還可能會提高細菌的耐藥性。而對于的確有炎癥的女性,也應該在咨詢醫生后再選擇合適的方式治療。
婦炎潔是“邊緣醫藥產品”的典型代表
“違規宣稱具有療效”的衛生產品或食品不只有婦炎潔
在廣播、電視和網絡處處都有保健品或者衛生用品的廣告,雖然這些廣告都以療效當做宣傳點,但這些產品其實都不是藥品。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也表明了民眾對這些廣告的不信任,這項2245人參加的調查中,有76.7%的人認為當前虛假醫療廣告非常多。
仁和對宣傳投入很大,婦炎潔廣告中出現明星是家常便飯
除婦炎潔外,在市面銷售的類似標注為“非藥”但卻“宣傳具有療效”的產品還有很多,比如以“衛消證字號”身份上市的“婦科千金洗液”;以“食健字號”上架的“牡蠣壯骨顆粒”、“草珊瑚甘草良咽糖”和“兒康寧”等等。
除了在廣告中宣傳不該具備的“療效”,一些產品甚至會直接違規標注,在準字號上冒充藥品。這類違規最近的例子也來自一個知名品牌,今年三月,浙江省衛生廳衛生監督局就發布消費提醒,指出海昌隱形眼鏡有限公司生產的“海昌S.H.E”潤眼液存在違規標準產品,使用消毒產品的批號卻生產了藥字號的產品。
對婦炎潔類“邊緣產品”的監管不足導致現有亂象
保健食品、衛生用品和藥品分類龐雜專業性強,消費者想搞清不容易
一方面,當前藥品、消毒劑和食品沒有明確的區分,更沒有科學的甄別標準和完整的管理體系,一般遵循的是由誰審批就由誰主管,這樣使一些介于藥、食品和消毒之間的產品紛紛“借療效"混入醫藥市場。
另一方面,就算業已區分的產品,由于分類復雜,消費者想要搞清也是一個龐雜的工程。僅在批準文號上看:藥品是“國藥準字號”,普通食品是“食準字號”,保健食品是“食建字號”,消毒衛生用品則是“衛消證字號”。這其中,只有具有“國藥準字號”的藥品有資格宣傳療效,而其它批號則都是沒有資格宣傳療效的。但面對外用衛生消毒用品和外用消炎藥品這類功用相近的產品,消費者即便知悉批準文號的意義,恐怕也還是難免一頭霧水。
即便藥房分區清楚,消費者選擇藥品好衛生用品時也難免犯錯
加之,監管層面的不作為,終使得婦炎潔等“邊緣產品”大行其道
企業將藥品貼上“非藥品”的標簽,不但能繞過藥品復雜的審批,降低成本,還能逃避監管。藥品審批環節很多,包括生產條件、廠房、設備、人員、原料進貨、生產管理、質量檢驗和售后服務等等,每個環節都十分嚴格。而保健食品和衛生消毒用品則不需要前置審批,只要企業能夠提供相應部門出具的有關鑒定證書,就可以在相關部門申請批準生產,在工商部門辦理營銷批準手續后,便能上市銷售。
再加上,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只能管理“藥字號”的藥品,而對其它產品沒有監管權,這就造成了“真藥有人管,非藥無人問”的詭異現象。最終使得婦炎潔這種在2009年就已經因涉嫌不合格宣傳被通報的消毒用品,至今仍在打監管的擦邊球掛著有“療效”的名號在市面銷售。
結語
掌握“藥品”、“衛生用品”、“保健食品”和“食品”的相關分類,多了解藥品的專業知識。雖然辛苦,但在現有監管體制下,這是讓消費者遠離絕大多數非藥品冒充藥品騙局的最有效方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