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12年12月29日,我國多地再次迎來大風雨雪天氣。強冷空氣持續南下,又到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了。北方早已開始集中供暖,而生活在南方的人們,則要用五花八門的方式解決溫暖的問題。
網絡上關于“南方也要供暖”的呼聲很高,那么,南北的供暖差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給南方也集體供暖可行嗎?
南方地區當然也需要供暖
一刀切地劃分南北供暖區域并不合理
討論南方、北方集中供暖的差別對待問題之前,先要辨析清楚什么是“南方”?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南方”,是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全部區域。上世紀50年代,由于當時“能源奇缺”,周恩來親自主導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為集中供暖區,南方不集中供暖,此即為南北供暖線。劃定理由是年日均氣溫穩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數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為集中供暖的地區,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等。
中國南北供暖線示意圖,圖片來自《南方周末》
這樣的劃分顯然是不合理的,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厄爾尼諾等現象導致極端氣候頻現,中原地區的冷空氣不斷南下,早已把雨雪分界線推到了秦嶺淮河以南。以貴陽為例,據氣象部門資料顯示,自2007年以來,貴陽冬季(12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日平均最低氣溫低于6℃的天數都在90天左右,上一個冬季甚至達到了104天。
國家住建部規定,南方處于溫帶季風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天最低溫度不超過零下5度,且冬季時間持續較短,沒有必要為鋪設安裝供暖管道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實際上,現在很多南方地區冬季的最低氣溫已經打破了這個最低值。武漢區域氣候中心發布的冬季氣候公報稱,武漢市2011年冬天氣溫比常年偏低1.8攝氏度,成為1983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季。而南京、合肥、長沙、南昌等城市均處于“冷冬”狀態,2009年1月上海曾出現零下8攝氏度的氣溫。
總的來說,建國后形成的南北供暖線,是資源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這種用南北分界線一刀切來決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已經十分不合理。
“北方冬天冷,南方冬天暖和”并不絕對
我們為什么會感覺到冷?先別急著對這個問題嗤之以鼻,因為它并不是你想的那樣簡單。冷的感覺來源于神經對體表熱量流失的反應,而冷的程度取決于體表熱量流失的速度。當你的雙手浸泡過冷水以后,立即摸高于水溫的物體,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哪怕那個物體的溫度遠遠低于你的體溫。這就是說,冷熱的感覺反應的是熱量的流向問題,而不是絕對溫度。
大家在討論南北冬天的體感時,提得最多的是南北濕度的差異,這說明大家已經隱約感覺到濕度對體溫流失的影響。南方因為靠近大海,所以潮濕,那么在空氣里的水分子就多,這些水分子可以穿透衣服,接觸皮膚,吸走身體表面的熱量,加快熱量流失的速度,所以在冬天就讓你的身體感覺更冷;而北方(西北由于離大海遠,東北、華北接近大海,但由于那邊的大海接近北部,溫度比較低,南方大海在熱帶,有更多水氣蒸發,漂流到南方地區)濕度低,所以水氣少,滲透到衣服,接觸皮膚也比較少。
專家介紹,判斷冷暖的標準有四個,包括溫度、濕度、風速、光照。尤其是濕度,對于人體所感受到的冷暖影響比較大,氣象學普遍認為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就降低1攝氏度。對比我國南北方情況,長江中下游城市冬天濕度在70%左右,北方濕度僅有20%到30%,一般而言同樣的溫度下,南方人比北方人實際感受到的溫度要低5攝氏度到6攝氏度。
舊觀念中我們一直認為冬天北方冷、南方暖和,其實這個觀念并不準確。哪怕“南方”地區“年日均氣溫低于或等于5℃的日數小于90天”的劃分真的成立,這里的溫度也沒有考慮進濕度、風速等其他相關因素的綜合作用。
南方地區的房屋結構更容易散失熱量
冷暖都作用在房子里,南方和北方房屋的構造有很大不同。北方房屋的第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墻厚,這個厚是有講究的,墻實際上有兩層,中間有個空氣層,這個空氣層最大的作用就是隔熱(實體墻面的隔熱作用很弱);第二個特點是嚴實,四面墻體不留下任何多余的縫隙,玻璃是雙層或三層,中間同樣留了一個氣層隔熱;第三個特點是避風。北方的風向相對于南方單一,冬天,風基本是從西北偏北方向吹來,所以他們的房子基本都背對著北風吹來的方向。
這三個優點,南方的房子沒法“照葫蘆畫瓢”。首先,墻厚的代價是墻體重,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的土層都很厚實,支撐力強,但南方的表層地質比北方復雜,表層土壤中往往存在多種不同的土質,這使得該處土地的支撐力很難琢磨,如果不下足功夫打地基,就冒然建北方那種厚重的房屋,甚至會有整個房屋下沉或坍塌的危險。
其次,南方的房屋不可能建得像北方那么嚴實。南方最大的特點就是潮濕,這點在每個季節都很顯著。房子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結構,水蒸氣進到屋內就很難排出去,大量的水蒸氣就會在室內凝結成水,這樣就會讓室內過于潮濕。
最后,冬天的南方處于冷暖空氣交匯處,兩鋒常常勢均力敵,再加上地形多變,不似北方平坦,風向難定。所以南方房屋的朝向一般根據屋主的經驗和地基處的地形決定,很難看出明顯的規律。
但給南方地區集體供暖確實存在現實困難
給集體供暖算一筆資源賬
2012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張曉梅提出了關于“將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的一項提案。這樣的提案,南方人當然喜聞樂見,但具體操作起來,困難重重。
我國長江以南有采暖需求的城市,居民采暖以電暖器、熱泵空調等為主,目前采暖能耗為每平方米每年6到8度電,按照發電能耗折合為兩到三公斤標準煤,而北方集中供熱地區的采暖能耗達到每平方米每年20公斤標準煤。按南方地區近年來有采暖呼聲的武漢、長沙、重慶、南京、上海等長江沿岸城市住宅面積約為40億平方米計算,如果每平方米多五公斤標準煤,總額就將增加2000萬噸,而我國目前城市建筑運行能耗為5億噸標準煤,相當于增加了城市建筑總能耗的4%。
長久以來,南方地區居民采取的是采暖設備屋里有人則開,無人則關,而且即使采暖設備運行,屋子里的溫度一般也不會像北方集中供暖住宅那樣動輒達到20℃(甚至之上)。正因此,南方實現了只是北方地區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的采暖能耗,節約了大量的能源。
目前北方地區冬季采暖大多使用燃煤方式提供熱源,而南方地區煤炭資源相對更加緊缺。在2012年3月召開的“第八屆綠色建筑大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公開表態,不能把集中供熱盲目地照搬到秦嶺淮河以南,這對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脅。
給集體供暖算一筆經濟賬
由于歷史原因,南方地區的城市集中供暖基礎設施基本為零,若實行大面積集中供暖,則必須對城市管網進行改造。而且南方建筑設計標準和北方存在很大的差異,為了適應潮濕炎熱的氣候,在設計理念上南方建筑更注重通風設計,保暖性能不高,若實行城市集中供暖,則必須另外投入大筆資金對南方樓宇、既有的建筑結構進行大面積改造,兩項投資及改造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現在的暖氣設施分為水暖系統和氣暖系統,不管哪種,暖氣都是要經過長途管道輸送,而南方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地形復雜,長途管道輸送建設成本極大,專家指出“此項計劃開銷之龐大,應不亞于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工程。無論是從財政、人力還是從資源的角度考慮,這樣的提案都顯得過于天真。”
由此看來,南方14省(不包括海南省)若要像北方一樣,全面建立起取暖管道、供暖泵房等基礎設施,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開銷。這筆費用,要么由政府補貼,要么算在消費者頭上,而集體供暖終究是一種集體消費行為,必須要考慮大多數人的承受力。而空調采暖費用高、能耗高、舒適感差等弊病是比較明顯的,南方普通家庭往往只在最寒冷的幾天開。據業內人士分析,以南方最常見的電取暖為例,一個采暖季一平方米僅需耗電5千瓦時—10千瓦時,需要支付約2元—5元。若采用集中供熱的話,根據南方某城市的試點,僅一個月一平方米需要支付7元多,老百姓的負擔會增加。
03
那供暖的需求、供給矛盾如何解決?
獨立供暖、分戶計量是南方供暖方向
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和我們南方同緯度的地區,供暖大都是獨立的而非集中。獨立供暖是相對于集中供暖而言的,簡單地說就是一家一戶的單戶采暖,即每一家是一個單獨的供暖系統。相對于集中供暖的投資大,建設周期長,調節不靈活,獨立供暖具有投資小,建設周期短,不受相鄰其他住戶的影響,調節靈活等等優點。
2000年,當時的建設部以76號文件頒發了《民用住宅節能管理規定》,就明確提出分戶計量的改革方向,發出了供暖改革的信號。2003年,當時的建設部等8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確定我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北地區的15個省份的12個城市作為實行供暖體制改革的首批試點城市。所謂供熱分戶計量就是用多少熱,交多少錢,每個用戶可根據自身家庭的需要來決定使用多少暖氣,控制室內溫度,依據安裝在供暖設備上的計量表收費,北方供暖區先行的改革對南方新建供暖體系有借鑒意義。
改變能源結構、明確政府責任是解決之道
發展、完善供暖體系,終究不能靠大量燃燒煤炭,而應以發展核電、風電等新興清潔能源為主,中國的核電站基本位于南方,可以抓住這個優勢,這樣既可以解決能源缺口之憂,也起到了保護環境的效果。
合肥市熱電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昌躍說,合肥熱電集團作為合肥市的四家公用事業企業之一,卻是唯一沒有享受政府補貼的:“暖氣價格8年未動,燃煤價格已經翻了近一番,而燃煤占到供熱成本的70%,再加上折舊等其他成本,現在供一塊錢的汽至少要虧8角錢。”
江西、安徽、湖北等地的一些熱電行業的人士坦言,正是由于存在著上述虧損情況,所以有的地方擔心背上財政包袱,對南方供暖不愿談不愿想,總拿國家規定作“擋箭牌”。政府不能既想把供暖項目做成民生工程、公益事業,又不補貼熱電企業,還不允許企業走市場化道路。
結語
讓南方冬天的室內和北方一樣溫暖或許無法一蹴而就,但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在溫暖的環境下,心情容易變好,我們應該盡力促成這件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