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咬文嚼字》公布了年度十大語言差錯,《咬文嚼字》總編郝銘鑒關于甄嬛的“嬛”實為念“xuan”一說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不少網友都搬出“嬛”字有三種讀音作為證據對郝銘鑒提出的說法進行質疑。
不過,仔細看媒體的報道內容,郝銘鑒只是就字面意思進行了解讀,而網友的說法似乎也有些曲解了他的意思。
“嬛”字讀音引風波網友曲解《咬文嚼字》
日前,《咬文嚼字》總編郝銘鑒表示,根據字典中對“嬛”字的解釋,加上劇情中,甄嬛回答皇帝問題時解釋自己的名字為“嬛嬛一裊楚宮腰”,再根據這句詞的出處《一剪梅》,三者相結合得出,其中的“嬛”字就是形容女子柔美、柔媚、輕盈的意思,因此,郝銘鑒認為,從對白中的解釋來看,這個字應該讀“xuān”。
而記者也了解到,在《漢語大詞典》里“嬛”字有三個讀音,首先是與“嫏”組成“嫏嬛”,這個詞讀作“lánghuán”。嫏嬛,傳說為天帝藏書之所,后泛指珍藏許多書籍的地方。另一讀音是qióng,孤獨無兄弟之義。第三個讀音是xuān,用以形容女子柔美、柔媚、輕盈的風采。
既然的確有“huán”的讀音,而且還指明是用作人名,那么郝銘鑒的說法就立刻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質疑,不少人都拿“嬛”字的第一個意思進行反駁,并稱用作人名時就應該讀“huán”,而不是“xuān”,甚至有網友稱《咬文嚼字》嘩眾取寵。
但仔細想想郝銘鑒的說法并無任何差錯,而網友對其話語也有些曲解。郝銘鑒的確說了“嬛”應該讀作“xuān”,而且從劇中對這個字的解釋來看,確實應該這個讀法。而他也并沒有否認“嬛”字用作人名時應讀作“huán”,只是從字面意思上對這個字進行了解釋。
其實,問題引發的源頭是劇中將“甄嬛”的“嬛”字用了當作人名時“huán”的讀音,但卻取用了讀作“xuān”時形容女子柔美、柔媚、輕盈的意思,其實無論是網友也好,《咬文嚼字》也罷,在這個字的解釋和說法上都沒有錯誤。如果真要揪出個“肇事者”,那就只剩下《甄嬛傳》的原著作者流瀲紫了。
作者回應最初設定是讀“xuān”
網友對“嬛”字的究竟讀什么討論得十分激烈,就連小說的原著作者流瀲紫也站出來回應此事了。
流瀲紫的經紀人山風在微博上證實,其實對“嬛”字的最初設定就是讀作“xuān”,“作為甄嬛傳第一見證人,深知最初實取xuān音,書中引用‘嬛嬛一裊楚宮腰’可為佐證。”
不過,隨后山風也表示,為了便于傳播,將“嬛”字的讀音改成了“huán”,而流瀲紫本人也這么讀,“電視劇組為傳播時更易被接受,遂隨大眾習慣選huán音。從2006年起大部分讀者都將‘嬛’念作huán,包括流瀲紫本人。出版人沈浩波透露,該書出版時,沒有討論過該字讀音,都讀huán。”山風說。
騰訊娛樂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