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1日,在日本東京的一家幼兒園,小朋友們在操場上用干毛巾摩擦身體。這家幼兒園的400多名小朋友每天都會以這種方式在寒冬里鍛煉身體,以增強抗寒能力。
20年后再看較量背后的故事,中國孩子還會輸給日本孩子嗎?
日本孩子小學學會玩、初中喜歡玩、高中專業玩
“中國孩子不比拼體質,只比拼分數
拼得個個都弱不禁風”
11月22日傍晚,在東京7℃的氣溫里,一隊穿白衣服的女孩子在人行道上整齊地跑步,短褲短袖非常搶眼。
在日本,冬天穿著短褲短袖進行戶外訓練的小孩子很常見。根據日本文部省2009年的統計,日本兒童每周運動時間在1小時以上的人有90%左右。
1993年,孫云曉的《夏令營中的較量》發表后,在中國引起巨大震動。中日孩子之間不僅較量體質,也在較量著背后的家庭與社會理念。很明顯,20年前,中國孩子輸了。
近日,《都市快報》記者回訪當年夏令營的參與者、日本游戲學校的負責人小田切先生,他講述了許多夏令營背后的故事。
大自然的嚴峻和美好
會幫助他們成長
日本孩子跑到中國來吃苦,這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小田切先生說:“選擇艱苦的地方對孩子們進行磨難型教育,是為了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迎接挑戰能力、耐受能力等生存必備的素質,對孩子今后的人格培養有幫助。”
“如果要說目的,那只有一個,就是向著草原的地平線前進!”小田切先生說,“孩子們自己會去計劃怎么做,我們大人沒有指定的必要。”
孩子們背著自己的食物,集體睡覺,集體吃飯。“憑借自己的力量在草原上徒步,精神意志就能得到鍛煉,其余的都不用我們來指導,大自然的嚴峻和美好會幫助他們成長。”
小田切先生帶著孩子們在草原上度過了美好的6天。野炊時,有日本孩子用蒙古式的鍋煮了一些簡單的食物,也有小隊只是拿茶泡飯吃,即使這樣,大家都還覺得很滿足。
他甚至看到,有孩子用貌似沾著羊糞的餐具來攪拌食物,但是,“既然是回歸自然,這些地方也就既來之則安之啦”。
每天鍛煉兩小時以上的學生
占總數四成多
在日本,每天下午放學后,小學生的活動一半以上跟運動有關。
日本知名專欄作家橋本隆則介紹,日本的體育教育是根據小學生不同時期的情況來實施的,低年級學生主要進行身體的簡單運動,利用輔助器材鍛煉,還有做游戲等方式;中年級則在低年級運動的基礎上增加保健的內容,高年級就會更多地增加球類運動。換句話說,也就是小學時,讓小學生們學會玩,喜歡上運動;初中時,要讓他們發現喜歡的運動項目;到了高中,他們就可以專注于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更多的練習,提升水平。
日本中小學每天都有體育課,學生放學后,還有規定的1小時鍛煉時間,學校開設相應的場所給學生,學生可自由選擇喜歡的運動項目。有統計表明,日本每天鍛煉兩個小時以上的學生占總數四成多。
日本文部省對日本青少年的體質鍛煉都有指導以及專門的組織進行監督。每年還會進行全國性的調查,對學生的體質鍛煉實行動態跟蹤。日本針對青少年有學習指導綱要,對每個年級的身體等都有詳細要求。
去運動場所的人越多去醫院的人就越少
《都市快報》特約撰稿賈璐發現,周圍的日本朋友都很熱愛運動,他們覺得運動是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幾乎不會為了學習和研究而削減運動的時間。如果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喜歡運動,他們也回答不上來為什么,就說自己從小就喜歡。
日本文部省的長官說:“學校體育是人的一生體育的基礎。從小開始,必須灌輸體育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思想。”
日本很多地方都會選拔一些優秀的教師到大學去進修,所有費用都由當地教育委員會支出,通過這樣的學習,不僅開闊教師的視野,也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最先進的體育科技,以及相關的輔助器材,回來后能更好地為體育課服務。
從小學到大學,日本學校體育館往往都是投入最大、設備最好的地方。同時各種公共體育設施的普及,也為日本人的鍛煉提供了隨處可去的場所。許多場所都在虧本經營,需要政府的預算支持。在一些日本人的觀念看來,去運動場所的人越多,去醫院的人就越少,這些運動場所的支出也可從醫療保險中收回來。
此外,為防范學生在運動時發生意外,除了做好必須的準備,日本還有完善的體育保險,能有效緩解學校、家長的擔憂。
日本還有一項特別的活動,是一年一度的“體育祭”,幾乎遍布日本每個學校。“祭”是節日的意思,“體育祭”不僅僅只是競技,更多的是讓大家享受運動的樂趣,大到棒球比賽,小到搶椅子之類的小游戲,所有人就像過節一樣期待并踴躍參加。
“體育祭”非常好地把家庭、社會、政府整合到了青少年的體育鍛煉中來。在日本,為了參加孩子學校的“體育祭”,父母都會為了孩子請假,花時間打扮好,盛裝出席。“體育祭”期間,會播放孩子們平日訓練和比賽的幻燈片,很多家長都會為孩子平日的努力而感動流淚。
說一說
這不是輸在“起跑線”
這真是失去“地平線”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們經常在大冬天里光著上身跑步,這樣的照片讓我過目難忘。而我們則有許許多多學校田徑運動會取消了長跑比賽,根本原因是孩子們已經“跑不動”了。日本中小學每天都有體育課,學生放學后,還規定得鍛煉1小時——這才是硬碰硬的“家庭作業”,日本每天鍛煉兩個小時以上的學生占總數四成多。而我們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孩子們從早到晚都是瘋狂地做習題寫作業。這就是差距,這就是差別。
體育已經被擠壓到近乎可以忽略不計;學校組織的鍛煉大抵形同虛設。
不再跑在大地上,就不再看見地平線。
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不僅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不僅幾十年過去拿不到一個諾貝爾科學獎,而且會把下一代壓迫成新的“東亞病夫”。
這真的是輸了。如果硬是要說有什么“起跑線”,那么這才真的叫“輸在起跑線上”。
輸在孩子,錯在成人。這錯,錯在教育本身,錯在教育體制,錯在人和人才培養的根本理念上。
不比拼體質,只比拼分數,拼得個個都弱不禁風,拼得人人都苦不堪言,這樣的教育注定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這基本道理就在于:體制錯,體質錯。
就在前幾天,《參考消息》刊發外電報道:澳大利亞教育專家說家庭作業沒有太大作用,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的家庭作業,并不會讓孩子的成績在班里有所提升。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花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越多,學習效果越差。這是基于70年的研究、利用最好的統計方法得出的結論。德國有關專家的研究結果也如出一轍。而美國的研究同樣表明,“那些學生做大量家庭作業的國家,在學術成就上的國際排名,沒有比家庭作業少的國家表現好”。
為了找回失去的地平線,是時候該警醒了!本版據《都市快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