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坡搜救現場

安置點的居民

一名遇難者遺體被搜救出來

一名兒童在安置處熟睡 圖據CFP
最新確認 37戶99名村民被掩埋
貴州關嶺崗烏“6·28”滑坡災害現場搶險指揮部30日上午通報,經進一步排查核實,原報的38戶107名村民被掩埋應為37戶99名村民被掩埋。一名幸存村民提供了一份部分被埋者名單,名單顯示被埋者中包括30名正在讀小學的娃娃,他們多是留守兒童。
被埋者生存希望渺茫
通報說,近兩日來,關嶺縣組織人員反復核查被埋人數,發現有部分原先統計在被掩埋人員名單上的村民,事發當天有事外出不在村莊,事后,當地政府陸續聯系上了這些人。為此,“6·28”災害共造成崗烏鎮大寨村大寨組、永窩組兩個村民組37戶房屋被掩埋、99人被埋(其中失蹤91人、發現遇難8人)。對于有媒體報道60多人被救,大寨村村長岑朝陽表示,這60多人是其他村民,并不包括在失蹤名單里。
由于降雨不斷及地形條件等因素,救援工作面臨困難;同時,被埋者生還希望渺茫。
發生垮塌的山體主要由泥土和小石粒構成,連續多日的降雨和山上不斷流出的積水濕透了整個垮塌的土石,難有縫隙見到被掩埋的房屋,也阻擋了空氣進入。救援人員走過的地方,踏出了明顯的泥濘印記。
29日,救援人員再次用雷達生命探測儀地毯式探尋被困者,出動搜救犬進行拉網式排查搜救,卻仍未發現被埋者任何生還跡象。在現場的關嶺縣副縣長潘興隆告訴記
者,在泥石流的覆蓋下,被埋者的生存希望渺茫。
去年就出現山體開裂?
李學柱和羅德忠夫婦極有可能在此次山體滑坡事故中喪生,得知消息后,他們的7個兒女陸續往回趕。女兒李麗霞說,去年插秧時,母親就在電話里告訴她,對面的山體有開裂現象,有個山頭發生了整體移動。李麗霞對母親說,應該將這件事情報告上級部門,“媽媽在電話里說,不知道找誰反映問題。”李麗霞和李巧顏說,當時一些村民聯合將此事上報,“聽說也有領導來查過,但沒有結果。”
27日,李巧顏和母親通了最后一個電話。母親說,現在正下雨,地里很多玉米稈都倒了。李巧顏說,其實當時有很多話要對母親說,但母親說地里很多活沒有干,很忙,要趕著外出施肥。李巧顏的女兒9歲了,這次暑假,李巧顏準備帶女兒回來見外婆,并定好回家的時間在7月1日。
就村民反映的山體開裂的情況,在現場指揮救援的崗烏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大云以“采訪請找新聞辦”為由未予表態。
□幸存者講述
“眼看山滑下來,太恐怖了”
崗烏鎮永窩、大寨兩個寨子三面環山,房屋如梯田般錯落,岑姓、黃姓、鄧姓村民在此居住已有八九代人。100多年來,由于山上的土質松軟,山間的樹木不多,碗口大的松樹已是最粗,發生滑坡一側的山腰上,水田較少,村民大多種些苞谷,如今已面目全非。在大寨村長者的記憶中,要么大霧彌漫,要么細雨紛飛,永窩、大寨卻從未遭受過泥石流這般災難。
劉金秀是簡莊村村民,她剛吃完飯,等待從這個臨時安置點撤離。“我就看著山倒下來,噪子都喊啞
了,叫他們跑過來,他們聽不見啊,就這樣不在了。”劉金秀說,簡莊村距離大寨村有2公里路程,她的大姐一家三口都住在大寨村。前日13時許,“發出一聲像打雷的巨響,我們跑出來,眼看著山滑下來了,太恐怖了,從來沒有見過。”劉金秀和村民們蒙住孩子的眼,朝著大寨村喊,但是根本沒有人聽見,“泥土掉下來的聲音太大了”。
“大姐和15歲的兒子全部被埋了。”劉金秀流著淚說,因為姐夫是簡莊村的小學教師,早上出來上課,逃過了一劫。
“不到一分鐘,房子就不見了”
災難現場距離安置點還有5公里,據一些外逃者描述,事故現場看起來就像一個拆得一干二凈的工地,很難想象那里吞噬了那么多的生命。
15歲的鄧兆富被掩埋在這片泥石流下,這讓他的母親楊啟秀悲痛萬分。2月,迫于肆虐的干旱,楊啟秀和丈夫離開家鄉,到廣州去做生意。沒想到,28日,侄子打來的電話對她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嬸嬸,兆富被泥土掩埋了……”
楊啟秀和丈夫急匆匆地乘飛機趕了回來,看著變得陌生的家園,她已經哭不出聲:“以前這里有一棟房
子,后面是一片房子,20多戶呢,都沒有了……”
25歲的男子何頂彪親眼目睹了災難的發生,他和妻子與死神擦肩而過。何頂彪是崗烏鎮人,在鎮上跑客運生意。28日中午,他和妻子唐桂琴到大寨村的大舅黃某家吃中飯。當他在庭院里幫大舅安裝打米機時,突然看見對面的山體在往下滑。何頂彪急忙大喊逃命,拉著妻子的手沒命一般跑了出去。“太快了,不到一分鐘,房子就都不見了……”何頂彪心有余悸地說。不幸的是,他的大舅黃某和一個侄女沒有跑出來。據新華社、《生活新報》
□專家說法
罕見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復合型災害
經過實地現場勘察分析,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國際滑坡委員會副主席殷躍平等專家認為,6月28日發生的貴州關嶺縣地質災害是一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復合型災害。
殷躍平認為,貴州關嶺“6·28”地質災害呈現高速遠程滑動特征,下滑的山體前行約500米后,與崗烏鎮大寨村永窩村民組的一個小山坡發生劇烈撞擊,偏轉90度后轉化為高速碎屑流呈直角形高速下滑,并鏟動了大寨村民組一帶的表層堆積體,最終形成了這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碎屑流災害,在貴州歷史上沒有記載。
這起特大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當地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山頂是比較堅硬的灰巖、白云巖,灰巖和白云巖雖然比較堅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地勢比較平緩的地層是易形成富水帶的泥巖和砂巖,這種“上硬下軟”的地質結構,不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質災害。
二是這次災害發生前,當地經受了罕見的強降雨,僅27日和28日兩天,降雨量就達310毫米,其中27日晚8時至28日11時,降雨量就達到237毫米,超過此前當地的所有氣象記錄。
三是當地地形特殊,發生滑坡的山體為上陡下緩的“靴狀地形”,加上高差大,相對高差達400米至500米,因此滑坡體下滑后沖力巨大,不僅形成碎屑流,而且滑動距離長達1.5公里。
四是去年貴州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強降雨更容易快速滲入山體下部的泥巖和砂巖中。
綜合報道 經濟形勢 勞動就業 政策法規 熱點推薦 創業新聞 創業指導 創業課堂 創業故事 大學生創業 | 裝修日記 | 學駕駛經歷 | 免費信息發布 | 網站地圖
地址:合肥市臨泉路香格里拉花園 郵箱:pc354@163.com QQ:55769640 | 皖ICP備06007228號
版權所有:科杰服務(www.www.yeewaa.com) 建議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280分辨率瀏覽本站,可獲得最佳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