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牛特侖蘇有機純牛奶6元多一盒(250毫升),該款產品的原奶采購均價為4~5元/公斤,一公斤原奶可以生產四盒,每盒的原奶成本僅為1元多,不會超過2元 ]
上半年,高奶價不僅給靠擠奶營收的上游乳企帶來福利,以原奶為原料的下游乳企也賺得盆滿缽滿。
截至目前,乳企半年報紛紛亮相,現代牧業(01117.HK)、原生態牧業(01431.HK)和中國圣牧(01432.HK)3家上游乳企,以及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業(02319.HK)、光明乳業(600597.SH)和三元股份(600429.SH)4家下游乳企“一起發財”,共賺了47.81億元。
因為飼料成本增長,原生態牧業方面表示:“我們能夠將部分成本增幅轉嫁給(下游)客戶。”而處于下游的伊利股份方面則將利潤增長主要歸于“產品結構持續升級、去年下半年產品售價調整”。
一位資深乳業專家向本報記者分析稱,“原料奶成本在終端產品價格中的占比只為一半左右,其他還包括包裝、營銷、人工等其他因素。”比如,蒙牛特侖蘇有機純牛奶6元多一盒(250毫升),該款產品的原奶采購均價為4~5元/公斤,一公斤原奶可以生產四盒,每盒的原奶成本僅為1元多,不會超過2元。
隨著原奶價格今年上半年出現拐點,伊利、蒙牛等下游乳企開始囤貨備戰,根據半年報披露的數據,截至6月30日,伊利的存貨為50.9億元,較年初增長38.2%;蒙牛存貨為44.6億元,與年初相比增長72.9%。
上下游齊賺
事實上,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奶荒”福利已經不再那么豐厚,繼去年12月國內生鮮乳均價漲到4.7元/公斤后,今年2月份以來已經出現拐點,中國奶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區)生鮮乳均價“破4”后,8月份第2周已經跌至3.95元/公斤。不過相比新西蘭方面目前的2.74元/公斤,國內目前奶價仍處于較高水平。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日前表示,奶源缺、奶價高將是困擾我國乳業發展的根本問題,短期內很難得到徹底解決,“我國已經進入世界高奶價行列”。
作為靠出售原奶為主要收入的上游乳企,顯然希望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因為高奶價給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半年報顯示,現代牧業上半年實現營收25.85億元,同比增長86.2%;凈利潤為5.23億元,同比增長240.6%。原奶銷售均價為5.15元/公斤,同比增長19.8%;奶牛養殖業務毛利率同比提高12.7個百分點至38.1%。“受原料奶供不應求的市場影響,公司原料奶平均售價上漲。”現代牧業方面對此解釋稱。
此外,原生態牧業和中國圣牧上半年凈利潤分別取得150%和171.5%的同比增長,原奶業務整體毛利率均維持在47%的高水平上,同比分別提高7.8個百分點和12.9個百分點。原生態牧業方面分析稱:“未來,國內居民人均收入及消費水平持續提升,以及對健康日益關注,將不斷提升對優質原料奶的需求。”
本報記者了解到,飛鶴、蒙牛、光明和伊利是今年公司的四大客戶。其中,飛鶴和蒙牛均向原生態牧業采購優質原料奶,用于生產高端乳品。
東方艾格乳業首席分析師陳渝昨日向本報記者分析稱:“資源約束和養殖業水平低是決定目前中國原奶價格高的主要因素,不過目前國內原奶價格處于下滑通道,這將會觸碰養殖企業的底線,謹防散戶殺牛以及大面積退出的惡果。”
而這種擔憂早就在乳業上游得到印證,日前一位養殖企業高管對于原奶價格滑落局面稱,不可能一直跌下去,否則奶農就不干了。
原奶價格的波動,意味著下游乳企的原料成本壓力也有所變化。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和價格調整,下游乳企也在消化國內高奶價。
上半年,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分別實現營收272.86億元和258.3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59%和25%;凈利潤分別為22.93億元和10.4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1.93%和39.9%。
昨日,伊利方面相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稱:“目前伊利自控奶源達到95%,受到原奶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小。此外,伊利花在每一包牛奶的廣告費,連續幾年都在下降。”
蒙牛半年報顯示,如果不含雅士利,業績增長幅度為17.5%,并稱“期內公司繼續深化內部結構調整,精簡產品結構,使得資源能有效聚焦在主打產品上”。收入增幅貢獻較大的產品為特侖蘇、未來星等產品。
此外,光明乳業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41.48%至2.09億元,增速比較亮眼;三元股份上半年也艱難實現扭虧,凈利潤為1.79億。
應對高奶價
去年下半年“奶荒”帶來的原奶價格走勢變化,是經濟周期性的一種表現,影響了乳業上下游。
根據對全國14個省(區、市)300多個規模化奶牛場監測,2013年1月生鮮乳平均價格為3.75元/公斤,而到了12月份就漲到了4.7元/公斤,漲幅高達25.3%。而根據國際奶業經濟學會公布的數據,2013年全球原奶平均價格折合人民幣為3.08元/公斤,新西蘭平均收購價格僅為人民幣2.83元/公斤。
對此,宋昆岡日前在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年會上表示,產品生產成本持續走高,受到國際市場影響越來越大,部分產品已經失去了競爭力。
陳渝認為,散戶可以以“小投入、小產出”的節奏小步慢跑,但是規模化的奶牛養殖企業則只能高舉高打,這就會導致生產效率低下。“飼料價格不便宜,且懂點技術的工人又都不甘愿留在養牛場,導致人力成本也很大,這都推高了原奶成本和價格。”
不過他分析稱,今年上半年原奶價格已經出現拐點,但畢竟還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而這將是接下來乳業長期面對的事實。“不過終端價格的調整也不是慣用手法,因為消費者不傻,國際市場的乳品也以性價比優勢填補國內市場,因此漲價空間有限。”
隨著國內原奶價格出現拐點,伊利、蒙牛等企業的存貨明顯攀升。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伊利的存貨為50.9億元,與年初36.83億元相比增長38.2%;蒙牛存貨為44.6億元,與年初25.8億元相比增長72.9%。伊利方面昨日對此向本報記者回應稱,“原輔材料自4月份開始下降,公司提前采購一些原材料,為下半年做準備”。
三元股份副總經理呂淑芹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應稱,公司對此采取多種措施來消化原料成本:一是研發并推出高附加值的功能產品,科學轉移部分原料奶成本;二是對老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性價比,良性分擔成本;三是全面提升公司整體運營水平,合理降低生產運營成本。
隨著奶價的回落,乳企的生產積極性明顯有所提高。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乳品產量為222.9萬噸,同比增長2.21%,液體乳產量199.7萬噸,同比增長1.95%。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上半年各月的產量數據同比均為下跌,但7月份乳制品和液體乳產量全部轉為增長,累計產量同比跌幅縮小。
“7月份乳制品產量的增長與各乳企的促銷有一定關系,隨著乳制品消費旺季的到來,乳制品累計產量有望在1~2個月內實現增長,而全年產量也將保持增長勢頭。”中國奶業協會對此分析稱。
與此相對應的新聞是:提價策略讓伊利蒙牛業績猛增
伊利股份發布的2014半年報顯示,1~6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4.71億元,同比增長14.36%。之前蒙牛乳業(02319,HK)公布的2014年中期業績顯示,上半年,公司收入近258.36億元,同比增長25%。兩家乳業巨頭的收入達533億元,其中液態乳依然是蒙牛和伊利銷售的主力軍。
至于業績增長的原因,伊利在半年報中表示,營業收入增長,是產品結構調整及單價提高所致。蒙牛則認為,深化內部結構調整、精簡產品組合,聚焦主打品牌,輔以創新市場營銷,成效顯著,同時產品自去年初不同時段進行了提價。
上述兩家液態乳巨頭的經營費用也出現了較大增長,不含雅士利,蒙牛的經營費用同比增長了20億元左右;伊利的三項費用同比增長在7億元左右,管理費用增幅近三成。對此,伊利解釋稱,廣告宣傳費用和職工薪酬增長所致。蒙牛方面稱,因應市場需要積極調整費用投入策略,使得經營費用上升,這主要是針對市場競爭,加大銷售渠道投入、繼續增加數碼媒體及線下市場活動投入的結果。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向《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表示,乳制品行業產品同質化程度高,內部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新品推廣更需要巨額營銷做支撐。
上半年凈利均增三成以上
伊利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凈利潤為23.06億元,同比增長32.09%。蒙牛上半年錄得純利10.49億元,同比增長39.9%。
伊利在半年報中解釋稱,“一是產品結構持續升級、去年下半年產品售價調整使得本期毛利率較上年同期提高;二是嚴控費用支出,在收入取得增長的情況下,銷售費用率較上年同期下降;三是本期銀行存款平均余額增加使得利息收入增加、財務費用減少;四是本期理財產品到期取得收益,使投資收益較上年同期增加。”
蒙牛則在中期報告中指出,原奶成本下降,加上蒙牛產品自去年初起不同時段的提價,進一步提升了毛利,同時調整產品結構,著力發展高利潤產品。
乳業高級研究員宋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上半年國內乳制品消費量增長較大,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增幅在15%~20%。另外,各大乳企都加大對有競爭力產品的推廣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銷量的增長。”
宋亮還表示,未來幾年僅嬰幼兒配方乳粉市場就會達到千億級別,年復合增長率可達14%左右。隨著3~12歲兒童以及中老年人群奶粉市場的快速發展,奶粉市場空間將會更大。
乳業專家陳瑜表示,隨著乳制品行業集中度的提高,中小乳企逐步被淘汰,商超、母嬰店和電商觸及更多三線及以下城市,在奶源上占據優勢且具有品牌知名度的乳企巨頭銷售收入會保持較快增長。
行業競爭激烈 營銷費用較大
半年報顯示,伊利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分別約為52億元和15億元,銷售費用增幅不到一成。伊利自稱,由于加大費用管控,銷售費用率同比下降,然而,管理費用卻出現近三成的同比增幅。銷售費用增長主要是廣告宣傳費用和職工薪酬增長所致;管理費用主要是職工薪酬增長所致。
宋亮認為,伊利職工薪酬之所以增長,部分是員工數量增長的結果,比如新建工廠需要招聘新員工,但更多的還是員工工資上漲所致。
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明軍稱,“一、二線城市乳制品消費增長已經放緩,大概在3%~5%,當下我國乳制品消費的主力軍是三線及以下地區,而這些地區的消費者還較為依賴電視,這也是為何各大乳企還要保持高額的電視廣告的原因所在,比如伊利斥資3億元冠名某親子類電視節目。”
蒙牛指出,因應市場需要積極調整費用投入策略,不含雅士利,經營費用達67億元,同比增長20億元,約占收入的28.7%,而去年該數據為23%。
“乳制品行業產品同質化程度高,內部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新品推廣更需要巨額營銷做支撐。2014上半年不僅蒙牛銷售及營銷費用增加,已經披露半年報的光明乳業(600597,股吧)銷售費用也呈增加態勢。”簡愛華表示。
另外,加大銷售渠道投入,也使得蒙牛的銷售及經銷費用出現較大增長。
宋亮表示,蒙牛銷售及其經銷費用增長較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強化渠道下沉,比如拓展餐飲及特殊渠道,大力增加網點,進駐各大商超及母嬰店。
綜合報道 經濟形勢 勞動就業 政策法規 熱點推薦 創業新聞 創業指導 創業課堂 創業故事 大學生創業 | 裝修日記 | 學駕駛經歷 | 免費信息發布 | 網站地圖
地址:合肥市臨泉路香格里拉花園 郵箱:pc354@163.com QQ:55769640 | 皖ICP備06007228號
版權所有:科杰服務(www.www.yeewaa.com) 建議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280分辨率瀏覽本站,可獲得最佳瀏覽效果